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北衙村筛查出的疑似血铅超标儿童已经增至84人,其中疑似中度中毒者血铅含量在250微克/升至449微克/升,疑似重度中毒者在450微克/升以上。孩子们大都没有明显症状。
铅污染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儿童铅中毒频发而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血铅超标”与企业排放达标相矛盾
2010年7月23日,据鹤庆县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北衙村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农户土法提金的“小氰池”。但当地村民却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附近金矿、铁厂排放的污染物。面对指控,两个都已经停产的企业均予否认,表示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达标,而且不存在违规排放问题。
“血铅超标”与企业排放达标相矛盾事件屡有发生。新华社2010年3月24日报道,河南省济源市在处理2009年千余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中,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调阅了近5年的监测数据并实地测查发现,济源三大铅冶炼企业均实现达标排放。
企业排放既然已经达标,铅中毒污染源何在?这无疑是在拷问我们的排放监测方法是否规范、有效,排放卫生标准是否切实可行!
铅污染的来源极有可能是多元化的。在村民随意倾倒矿渣的河道以及农田进行的检测,发现含铅量达2万毫克/公斤,其中农田土壤含铅量远高于国家一级农田不超过250毫克/公斤的标准。
自然界中,金属经常是共生的,人们从矿产资源中提炼了某种金属,排放的废弃物中极有可能造成其它金属、类金属的污染。
血铅只是铅中毒临床诊断辅助指标之一
云南鹤庆血铅超标事发近一月,对于所涉及儿童的医学结论至今仍为“疑似”。 据了解,在此次大规模血铅超标事件发生之前,该县没有检测血铅的仪器。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北衙村筛查出的疑似血铅超标儿童已经增至84人,其中疑似中度中毒者血铅含量在250微克/升至449微克/升,疑似重度中毒者在450微克/升以上。孩子们大都没有明显症状。
铅污染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儿童铅中毒频发而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血铅超标”与企业排放达标相矛盾
2010年7月23日,据鹤庆县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北衙村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农户土法提金的“小氰池”。但当地村民却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附近金矿、铁厂排放的污染物。面对指控,两个都已经停产的企业均予否认,表示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达标,而且不存在违规排放问题。
“血铅超标”与企业排放达标相矛盾事件屡有发生。新华社2010年3月24日报道,河南省济源市在处理2009年千余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中,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调阅了近5年的监测数据并实地测查发现,济源三大铅冶炼企业均实现达标排放。
企业排放既然已经达标,铅中毒污染源何在?这无疑是在拷问我们的排放监测方法是否规范、有效,排放卫生标准是否切实可行!
铅污染的来源极有可能是多元化的。在村民随意倾倒矿渣的河道以及农田进行的检测,发现含铅量达2万毫克/公斤,其中农田土壤含铅量远高于国家一级农田不超过250毫克/公斤的标准。
自然界中,金属经常是共生的,人们从矿产资源中提炼了某种金属,排放的废弃物中极有可能造成其它金属、类金属的污染。
血铅只是铅中毒临床诊断辅助指标之一
云南鹤庆血铅超标事发近一月,对于所涉及儿童的医学结论至今仍为“疑似”。 据了解,在此次大规模血铅超标事件发生之前,该县没有检测血铅的仪器。
现时的血铅检测,采血是随机的,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铅在人体内的规律;我国一些地区的血铅检测质量控制也并不完善。仅凭一次随机的血铅检测结果,尤其是在血铅检测未达到起码的质量控制要求情况下,将临床诊断定位于“疑似”也是一种必然。
日前,有医生提出儿童铅中毒发病率畸高,是否存在“国家标准”制定过低的质疑。卫生部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能将疾病的诊疗进程以路径的方式相对固定下来,基础之一是要求有科学、成熟的临床思维模式。我们将血铅监测奉为儿童铅中毒诊断的惟一标准,有违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毒诊断临床思维模式。
血铅只是铅中毒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亚硝酸盐中毒的高铁血红蛋白定量检测、一氧化碳中毒的碳氧血红蛋白定量检测等等,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决不逊色于铅中毒的血铅检测。即便如此,我们常发现中毒者实验室检测指标并不总是与临床表现相平行,而我们最终要采纳临床表现所提示的诊断结论。
关注儿童铅中毒,需要从保护环境和科学诊治做起。如果不能在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下,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人体健康标准的有效衔接及相互印证,遏制儿童铅中毒将十分困难。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