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无损探伤检测中心,笔者看到了目前国内惟一能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整体无损探伤检测的最大的一台自动化检测设备,在目击了“无损探伤检测”的全过程后,惊叹不已!
给固体火箭发动机“把脉”
博士生导师杨兴根教授是火箭发动机检测领域知名专家、海军科技战线为数不多的文职将军之一。当年,下部队调研时部队官兵渴望的眼神激起了他的研究欲望。于是年过六旬的他和邢耀国教授一起,在海军机关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几乎拼上了老命一头扎进研究之中。他带领课题组成员论证、设计、研制、生产,终于亲手建起了高水平的无损探伤检测中心。
据杨兴根教授介绍: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和相应的判废标准,为了保证不发生灾难性事故,技术人员往往只能凭经验给固体火箭发动机保守定寿,致使发动机到了生产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就要被判“死刑”。在造成极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人类生态环境。因此,固体火箭发动机整体
无损探伤检测技术在国外一直倍受重视。
虽然该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由杨兴根、邢耀国教授率领由博士、硕士组成的专项课题组,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历经2年多的跨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研制的这套上个世纪末国内惟一能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整体无损探伤检测的最大的一台自动化检测设备,使我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整体无损探伤检测技术一举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难逃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这天,笔者来到该院无损探伤检测中心,正巧赶上他们要对一台发动机进行整体无损探伤检测。只见工作人员分工有序地忙碌着,将发动机缓缓吊装到大型检测台上,然后工作人员全部退出检测室。一名技术人员按下电动门按钮,检测室厚重的电动门徐徐关闭。检测中心技术人员刘海峰介绍说,因为不知发动机是否到了临界使用寿命,加之检测时具有辐射性,所以无损探伤检测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检测时检测室四周全部用厚厚的墙壁和钢板封闭。
在另一间控制室,只见操作人员按下检测按钮,通过计算机屏幕看到,自动化检测设备迅速启动,火箭发动机如同一位“巨人”躺在大型检测台上,接受系统的反复扫描、检测。同时,大型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几分钟后,一张清晰的发动机内部切面检测图片和一份详细的数据检测报告呈现在人们面前。经过工作人员对检测报告的详细分析,判断出发动机还能继续使用的年限。
检测中心发动机定寿专家邢耀国教授打比方说,发动机好比“铁扇公主”,其内部一丝一毫的故障也难逃“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甚至内部脱落一块油漆都能被检测设备发现。此外,野外森林里树的年轮和人们新买的皮鞋内部材料的真假它也能判别。
谈到检测设备结构时,杨兴根教授介绍说,该设备系统采用卧式工业CT结构,科研人员先后攻克了运动、定位、对中和综合调试等技术难点,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始图像和数据。事实证明,检测设备工作稳定可靠,图像质量清晰,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性能价格比大大优于国外发达国家产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几年来,无损探伤检测设备已检测了数十台发动机,经邢耀国教授等人研制的一套“固体发动机失效判据系统”对发动机进行定寿,只有极少数宣布报废,大多数还可继续服役,为国家和军队节省了大笔资金。并使我国的这一检测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先后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有6项分别获国家和军队奖励。
鉴于杨兴根教授在火箭发动机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海军机关和学院领导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专门成立了今天这样规模的
无损探伤检测中心,杨兴根教授为技术负责人,负责这一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杨教授不负众望,迅速带出了一个由博士、硕士组成的新生代群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年过六旬的杨兴根教授依然在无损探伤检测领域辛勤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