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DIMEC2010乘势而为.国防经济走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阳关道 |
DIMEC2010乘势而为.国防经济走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阳关道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2187 发布时间:2009-12-23 QC检测仪器网 |
DIMEC2010乘势而为,借势而上 我国国防经济走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阳关道
战略提升:从“军民团结”到“军民融合”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杂言诗《八连颂》中的点睛之句,诗歌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折射出他对共和国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进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新时代的共和国正在呼唤一种新的军事变革,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融合在一起,互为作用,共同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全党全军全民的共同责任。 从“军民团结如一人”到“军民融合式发展”, 从‘单项合作’到‘系统共建’、从‘结合渗透’到‘融入融合’,这些转变让我们可喜地看到,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军”与“民”的结合建设。2009年,在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创伤之后,国内各行业,尤其是装备制造行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作为前沿科技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国防制造业更是迎来了产业融合的契机。
胡锦涛: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7月2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胡锦涛在讲话时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还强调,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总体设计,推进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发展,统一军民产品和技术标准,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国防科技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实行军民融合发展,也将为国防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后劲。
各级政府: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
放眼当今世界,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的共同政策取向,美国就是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才成为军事超级强国。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与国防军队建设之间的理论关系,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代军队领导人对军队建设与变革的高度重视,让“军民融合”成为新时代军工建设的一篇大文章。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的第521号国务院、中央军委令,公布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进入新世纪,深入贯彻“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的战略要求,广大军民在国防军工领域看到一幕幕好戏。 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当年6月,国防科工委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6日正式公布《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南》。根据这一《指南》,非公有制经济可参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5项具体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民营资本在高科材料领域提供了活跃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意味着“军民融合”将成为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趋势。 来自总装备部的人大代表感触地说:“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问题,必须把体制建设作为核心,把机制建设作为纽带,逐步迈上法制化轨道。” 党和国家已经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通盘考虑,在顶层加强宏观规划和战略指导,逐步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部队及企业各级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加大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力度的同时 ,要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努力形成军民强强联合和优势集成。实现军工系统与民营企业由‘单项合作’向‘系统共建’、‘结合渗透’向‘融入融合’等方面的转变。
企业:捷足先行,深入重组
从过去的军民结合到现在军民融合,这是我党经过艰苦探索后的一次重大理论飞跃,对系统企业来讲,这也是做出战略抉择,选择开放式发展的机遇。而对于军工系统外的民营企业而言,“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适时机地打开了一扇门,它们将更多地参与到国防军工建设当中,一些新型的民用技术也将为国防战略的发展提供跳板。 7 月30 日,洪都航空公布了资产注入和融资方案,这是今年以来中航工业集团第八家进行重组的上市公司。自2008 年10 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立以来,中航集团提出了3 年内子公司整体上市,5 年内集团整体上市的发展目标,对下属上市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整合和重组。截至目前,中航集团旗下21 家上市公司大部分进行了资产整合和重组,没有做的仅哈飞股份、成飞集成、东安动力、成发科技和中航光电等少数上市公司。作为军工行业产业整合的领先者,中航工业集团的资产整合对其他军工集团产生了巨大的释放效应和积极推动,我们预计未来其他军工集团如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军工资产证券化进程将出现加速,未来军工行业的产业整合将呈现全面突破和不断深化的态势。 不难看出,军工系统对于民营资本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市场空间的拓展,伴随着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对于民用技术的需求量也将大量增加,民营技术军用、军用技术民用化都将由此获得更广阔的舞台。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散,装备制造行业开始回暖,行业资本也在重组之后再次回流市场。在船舶制造领域,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并逐渐显现出了“领军者”的姿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民营船舶企业的订单量与国有大型造船企业基本持平,二者开始了“平分市场”的竞争局面。在航空领域,中国的民用航空市场的发展也呈现迅猛之势,对国内外航空制造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商机。中国的大型民用飞机C919将于2016年投入运营,未来20年,中国将制造2355架C919飞机。而在兵装方面,最近也是动作频频,中国兵装集团与中航工业达成协议,决定联手重组长安汽车,双方此次在汽车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既为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产业发展搭建了理想的平台,也为双方探索军民融合新路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展会: DIMEC填补国内空白 跨系统对接军民企业 从世界范围看,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适应这种变化,世界各国军队都在作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和调整,尤其强调将军队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注重军事力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保证军事实力较快增长,又力求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将国防经济和民用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尽可能地建立在共同的工业基础之上,从而既发挥了雄厚的民用规模经济与民间技术创新的优势,又有利于技术完善、降低生产成本和国防费用,取得了“一举多赢”的综合效益。 一石激起千层浪,“军民融合”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不仅促动了相关行业的频繁重组和并购,同时也催生了企业旺盛的展示需求。而对目前的中国来讲,在标准化建设还未完全成型的今天,真正能为企业提供跨系统展贸平台的展会成为各大企业的共同期待。 为迎合“军民融合”的发展趋势,由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发起并主办的“2010军民融合高新科技材料与设备展览会暨论坛”(简称:DIMEC2010)将于2010年7月15-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作为国内首个专业的“军民融合展览暨论坛”,DIMEC2010将为军工和民营两大企业系统提供了配套对接的可能。 据主办方透露,DIMEC2010将邀请到一大批军工系统内的老牌企业参展,并且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去”的路子,真正打开军工技术在名用领域的市场,此外,DIMEC2010的另一亮点在于实力派民营企业的加入,这将为军民企业的配套匹配提供更多的机会。届时,国内多家军工技术研究机构也将携最新的研究成果亲临现场,现场将有多项专利选择落户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为挖掘平台的对接深度,主办方还特地邀请到了来自航天、信息材料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现场设坛,“航空新材料与新技术”“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技术研究进展”等国内外最前沿的技术话题也将在现场开讲,这对系统外民营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近距离了解和接触军工系统的绝佳平台。
指导单位: 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 上海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主办单位: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 东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东博展览有限公司
组委会联系方式: 电话:021-5239 6999 传真:021-5101 0002 电子邮件:info@dimec.cc URL:www.dimec.cc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