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1696 发布时间:2009-11-25 QC检测仪器网 |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方法研究会,科学工具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分析仪器分会联合主办的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工作交流会在北科大厦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分析仪器设备管理、研究、生产、应用各个环节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90余人共聚一堂,围绕我国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示范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吴学梯司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副司长侯玲林,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方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丁辉院长、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朱明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处长姚泽华,中国计量院化学所所长李红梅等以及国内科学仪器企业家代表。 科技部条财司马晋并处长主持本次交流会,首先由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吴学梯司长致辞,吴司长说到:“首先代表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祝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的正式启用,并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所做出的大量工作,衷心希望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在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推动科学仪器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接下来,吴司长对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国产科学仪器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很多国产科学仪器企业都具备自己的发明专利和产品,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都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研发投入和研发队伍建设方面都侵入了大量的心血,这些企业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吴司长在这里重点列举了三点:第一,关注持续创新;第二,关注市场需求;第三,关注质量管理和服务。企业要不断的对产品进行创新,才能保证活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具备一支稳定的研发队伍,同时企业也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应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广泛的交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不断追踪已有或是即将出现的创新成果,对这些成果要加以吸收和转化,最终实现产品创新。
在谈到政府如何支持科学仪器自主创新问题时,吴司长指出在九五、十五、十一五相关科技计划中,科技部已安排了一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项目。近期科技部也在积极向财政部反应争取设立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重点创新专项经费,通过原理和方法的突破,形成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创新产品。政府支持的重点更应该放在政策和环境建设方面,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完善国产科学仪器的政府采购、标准制定和服务、企业投融资的机制体制等问题。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副司长侯玲林在致辞中说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是一个仪器使用的大户,直接和美国、欧盟、日本等贸易国家对接,出具的分析数据要作为贸易仲裁的依据,由于主要是应对不断出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的产品出口质量及安全指标,所以迄今为止,质检总局购买的大部分仪器为进口仪器。这些苛刻的指标和技术要求,对国内的分析仪器是很大的挑战。侯司长指出国内有很多仪器性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如原子荧光光谱在价格、质量、稳定性方面都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分析方法不能被承认,所以只有使分析方法纳入国际标准才能使我国的国产仪器设备走出国外,同时还要重点抓技术储备和团队建设环节。
侯司长指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目前正在结合十二五和十大行业振兴规划,针对检测技术行业的检测设备进行二次规划,该规划将涉及到各个省市地方。目前各省市对检测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视,如广东政府对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可给予50亩地和3000万人民币的财力物力支持。因此,在下一步规划中,国产仪器厂商会有很多机遇。
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方向在致辞中说到,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这个平台所体现的最大转折在于,过去一直强调的是产、学、研相结合,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产、学、研、用的结合。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五年计划,我国的国产科学仪器已不再是过去一穷二白的时代了,但为什么在一些检测实验室里仍然存在大量的进口仪器,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如何建立对国产仪器应用的信心。方主任指出在分析仪器里没有不可用的仪器,只有不适当的应用范围,所以找出仪器的应用范围建立起适当的标准,就我国现有的国产仪器状况而言将会大有所为。方主任指出作为一名标准化工作者,如何利用标准化这个平台给科学仪器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平台,都是未来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的方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丁辉院长在致辞中说到,首先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加此次交流会,表明我国国产仪器企业家的信息更足了,同时也说明我国更加关注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这个大环境下,更能体现出国产科学仪器的独特魅力。丁院长指出世界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非常接近了,从事科学仪器的公司和专家学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软件就是仪器”这一概念。企业作为国产科学仪器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需要社会上的共识,同时更加需要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中介机构、融资投资等的重视,最终实现国产科学仪器深入到我国市场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丁院长还表态,北京科技条件市场倡导的“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这个平台,将优先采购国产仪器,并将投入专门的技术人员在这些仪器上做应用实验,出检测报告、出标准、出方法,并发布在平台的展示网站上。欢迎当天到场的国产仪器厂家把自己的仪器摆在这里。当然,丁院长还慷慨表示:“今天到场的,只要看到我们这里还没有你们的仪器,我就会出钱买你们一台,放到这里。”这种大力度的支持赢来全场的热烈掌声。
专家领导致辞结束后,大家进行了集体合影。随后来自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的刘清珺主任和江苏天瑞仪器有限公司的余正东先生对国产仪器应用示范中心战略联盟建设以及国产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 首先,来自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的刘清珺主任介绍了《加快联盟建设推动自主创新》的报告。刘主任讲到国产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市场占有率明显上升,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产业体系,但是国产科学仪器还存在厂家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的不足,应用示范环节的确是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短板。因此,需要建立国产科学仪器身边应用示范联盟,即从原理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研究的一般产品自主创新链条和从原理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研究到应用示范的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全链条。这两大链条的建立要依靠生产厂商、高校、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
刘主任说,这一联盟的建立于企业、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就联盟建设的意义,刘主任提出了“四个有利于”。刘主任表示,今后还将建立“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设备数据库”,方便科学工作者对企业、产品、标准、应用、获奖的检索。此外,在科技部和北京市财政的支持下,“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中心位于北科大厦一层,面积近1000平方米。通过联盟的建设,将推动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与应用。
江苏天瑞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正东先生就天瑞仪器的研发思路向大家做了介绍。余先生首先提出国内仪器能否与进口仪器竞争的问题。天瑞仪器目前工作的重点就是融资,即资本运作。通过融资还可更方便地取得国外先进技术,生产更高端的产品;资本运作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吸纳人才;有了资本才可以再追求细节。另外,天瑞仪器明年将在创业板上市进一步证明天瑞对加强资本运作的重视程度。余先生提到天瑞将以“大研发、大生产、大营销、大品牌”为发展目标。
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就中国分析仪器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座谈交流,参会代表发言踊跃,畅谈各自对国产仪器发展的想法及感受。以下是笔者记录的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位代表发言。 莱伯泰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先生说到,据国外专业媒体广泛调研仪器用户的报告指出,用户购买分析仪器最看重的几项指标依次为: 1)产品不坏;2)坏了好修,维修快;3)产品能用、好用、易用;4)价格。其实,价格方面国产与进口仪器相比已经没有优势,比如据美国某网站报价,ICP带自动进样器也仅售4.5万美元,国内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做不到这样低的价格。因此,胡先生倡导,国产仪器努力的方向,更应当是产品质量、易用性和售后服务。
对于研发和创新,胡先生认为,由于分析测试仪器是一个传统的高新技术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相对成熟,研发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还要在环保和易用性上下功夫。 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汪群杰博士说到,目前国产分析仪器面临着残酷的现实,与国外相比,在财力、研发经验、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距。要想国产分析仪器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就要实现现有资源的整合,各个单位均发挥各自的强项,通过行业内部协调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会后笔者也了解到,该公司最新研发的Flash快速纯化制备液相色谱,其工业设计就是聘请了丹麦的某著名设计师,因此一推出就有非常漂亮的外观和布局合理的内部设计,并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响。这即是尊重专业、采取与专业人士合作的结果。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杨啸涛研究员说到,我国的科学仪器企业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方式,要能转变思路,在细分市场领域、专门化市场中赢取利润。例如北京苏辉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原子吸收仪器的厂商,起初经营困难,但该企业后来改型了自己的产品,将其定位于医疗领域之后,带来了8000万的年销售收入,而且其中有5000万来源于高利润率的耗材,一下子就扭亏为盈。所以说,国产仪器厂商应调整思路,注重细分市场或某专一的应用领域,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
交流会结束后,与会代表一起参观了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推广中心,看到了大量的国内分析仪器品牌,如北分瑞利、普析通用、科创海光、上海光谱、福利仪器、莱伯泰科、东西电子、重庆川仪等。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