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开放的市场经济,让各行各业都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而市场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品牌的竞争。也因此,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成了众多企业经营的目标。在本次入选的十大风云人物中,不乏为振兴国内民营制药企业而“死磕”质量、不断创新的徐浩宇,为开辟现代丝绸“新丝路”、致力把丝绸产品做成实用性奢侈品的朱烈,以及草根出身却勇往直前成就布草行业“巨子”的周观林等等。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打造各自领域的名牌,他们的故事充满艰辛、曲折,却又为省内企业传递着正能量。
扬子江药业集团厂区,著名的“花园式厂房”蔚为壮观。
开放的市场经济,让各行各业都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而市场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品牌的竞争。也因此,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成了众多企业经营的目标。在本次入选的十大风云人物中,不乏为振兴国内民营制药企业而“死磕”质量、不断创新的徐浩宇,为开辟现代丝绸“新丝路”、致力把丝绸产品做成实用性奢侈品的朱烈,以及草根出身却勇往直前成就布草行业“巨子”的周观林等等。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打造各自领域的名牌,他们的故事充满艰辛、曲折,却又为省内企业传递着正能量。
扬子江药业集团副董事长徐浩宇,除了每年跟父亲,也就是集团创始人、现任董事长徐镜人一起出现在富豪榜上之外,鲜少在媒体露面。“少说话多做事”,这是父亲从小给徐浩宇灌输的观念。
“70后”的徐浩宇,身上烙印着果断、拼搏、宽容的时代特征。从小受父亲对医药狂热的熏陶,这也注定了他这一生与医药解不开的情缘。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徐浩宇决定从公司最基层的销售办科员做起,即使公司掌门人是自己的父亲,但他还是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力证明自己,并用十年青春换来如今副董事长的职务。因为有着振兴民族医药酿药神韵的共同理想,徐浩宇坚持“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理念,陪同父亲带领扬子江药业在中国医药大海中奋力前行,把扬子江药业打造成一家产学研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国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民营制药企业面临“内忧外患”
有着42年历史的扬子江药业,集团综合经济效益连续10多年排名江苏省医药行业首位、全国医药行业前五强,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国纳税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8年—2012年,企业销售、利税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0%以上;2013年,产销利再创历史新高。外界看来,扬子江药业似乎在闷声发大财,但徐浩宇却毫不隐讳地指出,国内民营制药企业正艰难前行,面临着“内忧外患”。
“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难看病贵,但很少有人想一想,病是怎么得的?如果能从医疗文化上来做出改变,将会事半功倍。”在徐浩宇看来,“内忧”即医疗体制的改革之路漫长且坎坷。中国的医疗体制要得到根本性改善,必须中西医并举,但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医中药发展变得举步维艰,即使是曾靠中药起家的扬子江药业,目前的产品结构中也有八成以上是西药。
徐浩宇告诉记者,早在10年前,日本就由政府出资80%,联合各大学、院所做研发,将成果赋予企业生产,企业只需支付另外20%的研发费用,最终一大批企业得到了很好的技术。“很多欧美国家也采用这种方式,但我们至今还没有很好的研发机制。”他坦承,扬子江药业的研发投入在国内药企中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实还不到收入的5%,与那些动辄投入15%—20%的跨国制药公司相比还显得太少。
徐浩宇还认为,除了机制落后外,人才短板也是中国药企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国留学归来的专业人才,大多是从事药物研发,却很少有人负责药物研发管理。后者需要管理药物研发的整个链条,要有非常丰富的从业经验。”徐浩宇说,2011年,集团聘请了一位百时美施贵宝负责研发的外籍顾问Mark,有一次,一位川大的院士做了一种新药,让Mark帮忙评估,他只花了两个小时,就把这种药的利弊说得清清楚楚。而在国内,很难找到像Mark这样的专业人才,这也说明了国内外医药的差距。
“机制和人才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中国的制药企业几乎无力与外资药企竞争。”徐浩宇感叹道,随着创新药专利到期潮的来临,跨国药企开始纷纷强势出击这个巨大的市场,而既无技术或品牌优势、又失去成本优势的本土制药企业,该如何与之竞争?这便是“外患”。让徐浩宇担忧的是,2012年年初,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宣布,在泰州投建其全球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除了生产原研药之外,也将生产品牌仿制药。
“压力很大!”徐浩宇坦言,中国制药行业现在到了“要么改变、要么死亡”的关键时刻:“国内企业必须考虑另辟蹊径。”
先人一步,提前完成GMP认证
年轻的徐浩宇明白,人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灵魂。他得知著名药品质量工程师翁心泰在提高药品质量上很有成就,“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请到翁工,他一定会成为我们公司的"国宝级"人才。”父子俩彻夜长谈,最后商定由父亲“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翁心泰到扬子江药业全面负责药品质量管理。
在跨国药企工作多年的翁心泰,开始还担心自己的经验在民营制药企业不一定能派上用场,但父子二人的诚意最终让他决定“试一试”。他身体力行,带来了跨国药企对药品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药品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凭着对国际药物市场的敏锐嗅觉,翁心泰还带领团队,严格按照欧盟GMP要求,从软硬件入手,对药品制造流程进行彻底改造,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这在国内医药行业内实属少见。
大手笔的质量投入终于换来丰厚的回报。2010年10月,在翁心泰的管理和带领下,扬子江药业固体制剂车间一次性通过了欧盟GMP认证,两个产品拿到了欧盟市场的准入授权书;2012年初,集团顺利完成了德国委托加工的药品生产,并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先进的生产、检测仪器有力地保证了药品质量,确保扬子江药业与几次“药害”事件绝缘。
翁心泰告诉记者,作为已经在风雨中行进了40多年的民营企业,扬子江药业从一个简陋的制药车间,完全依靠自身发展壮大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制药集团,重视药品质量让其在国内市场享有极高知名度,成为中国民营药企的一面旗帜,这些成绩足以令他这个制药人钦佩不已。“正因为扬子江药业舍得投入,设备先进、人才齐备,才能快速通过GMP认证,成为国内第一批拿到GMP认证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当新版GMP再次出台,要求“在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类别的药品及生产药品的企业、生产车间均应符合新标准,未达要求的企业或车间,在期限到来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正如2004年7月1日GMP要求一样,一批制药企业使尽力气也将迈不过这道“高门槛”,而业绩成长好、将药品质量视若第一要务的药企将更加如鱼得水,中国制药行业的版图将重新划分。
“实施1998年版GMP时,制药业流传一句话:搞GMP是找死,不搞GMP是等死。现在正在进行的新版GMP认证流行的顺口溜是:1/3企业无声无息,1/3企业奄奄一息,1/3企业自强不息。经历了这么多次GMP认证,扬子江药业集团无疑是自强不息、自我加压、最有底气的领跑者。”徐浩宇认为,新版GMP的实施,能促使药企提升药品质量,而提高药品质量也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了能顺利通过新版GMP认证,扬子江药业主管质量的负责人,对集团生产车间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仔细研究了从物料供应商选择、采购、发放使用、药品检验、药品审核、不良反应处理、召回等一系列细节。扬子江药业集团规模大,生产车间多、产品剂型多,需要改造的车间必须停产一段时间,对此,各个部门的主任们每周开一次会议,对所开展的工作及时分析协调,科学合理调配,确保市场供货。
在无数“扬子江药业人”的心血中,2012年12月中旬,集团头孢粉针剂1号车间顺利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按照新版GMP实施进度表,扬子江药业以通过欧盟GMP认证的车间为基础,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80%的车间达到了新版GMP标准,剩下的车间也正紧锣密鼓地进入改造升级的最后阶段,并将在今年中旬全部完成改造。
“绿色制药”生产流程处处显环保
在人们的印象里,制药业似乎和刺鼻的味道与排污紧密相关。然而,徜徉在扬子江药业集团总部,宛如置身于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园林,随处可见的艺术雕塑与欧式建筑,碧波荡漾的湖水,绿草如茵中到处都是香樟、紫薇等珍稀树种,这里不仅没有药物的刺鼻气味,而且充满了花草树木的清香。
在重视药品质量、加大药品创新力度等方面,扬子江药业颇具先见之明,同样的先见之明也体现在工厂园区的设计上。一般来讲,制药企业的园区厂房内,拥有通过国家标准的生产车间与排污设备就可以了,但徐浩宇却表示,留人、用人、育人都需要好环境,扬子江药业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科研、生产、工作环境,还要提供绿色优美的宜居环境,要把厂区建成“符合GMP标准的花园式工厂”。
据统计,迄今为止,扬子江药业已投资1亿多元用于绿化工程。扬子江药业的付出没有白废,绿化不仅使扬子江药业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花园式企业,并且成为泰州市著名工业旅游景点,其亮丽的企业形象正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迥异于一些制药公司在环境污染上的折戟,扬子江药业集团的绿化工程名气越来越大,每年来到这里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在提升企业形象的同时,也为业界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药企环保样本。
"绿色制药,环保先行"已成为我们集团高层的共识了。”徐浩宇说,扬子江药业内部的环保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在污水处理站的监视室,集团环保科主任李忠泉指着从美国进口的哈希COD在线检测仪向记者介绍道,根据《混装制剂类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经过处理的废水COD值必须小于60毫克/升,而扬子江药业净化后的废水COD值一般都控制在34毫克/升—45毫克/升,氨、氮排放等执行标准也都高于国家标准,处理后的废水大多作为冷却水用于浇灌草坪。除了废水处理,环保科的工作还包括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经统计,固废回收每年可为集团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
巨额的环保投资,已经成为制约很多制药企业发展的“心病”。然而,在扬子江药业,这个难题根本不存在。树木掩映之下,一个个环保处理设备日夜不息地处理废物,药厂的各项环保指标远远高于规定标准。“我们绝不会走"拆东墙补西墙、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徐浩宇认为,注重环保的企业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扬子江药业注重从源头抓环保,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在设备采购、工艺上都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
扬长补短,开启中药现代化之路
2012年3月,扬子江药业生产的80万粒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发往德国。其实,打开以准入“苛刻”著称的欧盟市场,对扬子江药业来说并非“意外惊喜”,而是“意料中事”。
“我们参照的是美国、英国、日本、欧洲4个《药典》的要求。”徐浩宇表示,扬子江药业目前已有不少产品达到这4个《药典》的标准,“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绝大多数产品都要达到这个标准。”他还表示,要把独家、疗效好的中药作为集团的拳头产品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永远的亿元俱乐部。
扬子江药业以中成药起家,多年来,以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为己任,一直致力于挖掘祖国传统医药宝藏,通过紧密依靠名老中医,结合现代化研发制造技术,积极开发优效特效中药,在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要想胃舒,请服胃苏!”这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让扬子江药业的中药明星产品—胃苏颗粒,一夜之间蜚声大江南北,并创下20年累计销售60多亿元的神话。传奇的背后,是扬子江药业长期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的不懈努力。经过40多年的求索进取、不断创新,扬子江药业相继开发出蓝芩口服液、百乐眠胶囊、苏黄止咳胶囊、香芍颗粒、双花百合片等一大批中药产品。
中医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一提起传统的中成药,人们的第一印象却是“粗、大、黑”。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中成药生产技术、剂型比较落后,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控制方法落后等,严重制约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创新中药"的概念,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把中药产业打造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产业。”徐浩宇表示,目的就是为改变人们对中成药的看法,在保持中药临床疗效和特色的同时,让中药服用更方便、疗效更确切。
徐浩宇也坦言,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健全,中药出口额竟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十分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外洋中药、汉方药对我国中成药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扬子江药业再次转变思路,将中药现代化的目光转向了国际市场,即加快转进美国FDA和欧盟GMP认证,不断做大做强中药产业链,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为打造绿色中药,扬子江药业按照国家颁布的GAP标准,相继建立了银杏叶、佛手、板蓝根、黄柏、川芎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从源头上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含量测定分析模型,优化提取、浓缩、层析、萃取等操作步骤,解决中药材所含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的质量控制问题。
徐浩宇介绍,扬子江药业利用现代最新生产工艺技术,成功地开发出治疗妇女经前期综合症的纯中药新药“香芍颗粒”,填补了市场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中华医学会列为重点推广工程,成为目前市场上治疗妇女经前期综合征和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药物。
在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扬子江药业打造的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无疑已成为企业中药创新的代表。该中心由扬子江药业集团牵头组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相关技术合作,拥有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平台、膜过滤技术平台、超微粉碎技术平台、超临界萃取技术平台等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中药技术创新平台,全面提高了中药生产工艺研究水平。
徐浩宇指着总部旁边今年刚动工的工地自豪地说:“我们共规划用地600亩,仅一期工程就投入20亿元,不久的将来,那里将耸立起国内最先进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园!” 江苏经济报记者 朱梦笛
通讯员 庄义春 刘良鸣 贾雯雯
徐浩宇
扬子江药业集团产品体系中西药并举,覆盖10多个领域、20多种剂型、200多个品规。
扬子江药业集团明星产品蓝芩口服液,被原卫生部指定为儿童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首选中成药。图为现代化的蓝芩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