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多晶硅的疯狂使中国多晶硅产业迎来大洗牌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2099 发布时间:2009-9-21 QC检测仪器网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原本风光一时,被称为新能源产业的中国多晶硅产业因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被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认定为产能过剩行业。中国的多晶硅产业面临整个产业的大规模调整。 暴利刺激导致膨胀 自2005年以来,受西班牙、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太阳能电池优惠政策的刺激,海外太阳能电池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从而导致全球性多晶硅原料缺乏,多晶硅价格出现暴涨,每公斤价格超过400美元,2008年最高时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2005年12月,靠进军欧美光伏市场并发展壮大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募集了4亿美元,快速获得巨大财富的效应让中国企业纷纷投身于光伏产业,其后两年内阿特斯、赛维LDK、天威英利等10余家企业先后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而在2005年,中国多晶硅总产量仅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出现使得市场需求缺口达数万吨。紧缺的产品立刻遭到了太阳能光伏企业的抢购,价格的飙升更是吸引了企业狂热投资多晶硅产业。2006年,由亚洲硅业和青海新能源集团共同出资,在西宁东川工业园开工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随后,南玻集团5000吨多晶硅项目、江苏大全6000吨项目、通威集团1万吨项目、爱信硅科技1万吨项目、亚洲硅业6000吨项目、大陆产业投资集团1万8000吨项目等纷纷上马。 2008年,多晶硅更是在中国上演了一出财富神话,一箱30公斤多晶硅售价竟高达10万元,利润在10倍以上,很多企业靠投资多晶硅大幅盈利。比如,2007年11月入主新光硅业的川投能源,2008年新光硅业为其贡献了3.14亿元利润,占川投能源全部净利润的82.38%,远超过川投能源自身的主营业务。巨额利润吸引了很多其他行业的公司,怀揣巨额资金或使劲浑身解数向银行贷款进入了多晶硅这个陌生的行业。 地方政府的责任 除了行业的暴利及市场需求之外,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也是各地多晶硅项目的重复建设的原因。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多晶硅项目的投产,带动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拉动当地GDP增长,以便给官员带来政绩,所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减税、免税等各项优惠措施吸引或鼓励企业投资。另外,行业准入门槛太低,由于多晶硅项目实行项目备案制度,大多企业只要具备资金,加之地方政府的支持态度,基本上就可以获得审批通过。很多企业也借此登陆股市。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还有10几家在筹建,全国的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个速度在全世界都是令人惊奇的。 如此大规模投资建设多晶硅产业,导致产能严重过剩。2008年中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万7000吨,如果到2010年能够兑现10万吨以上的计划产能,这一数值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这也意味着很多高投资将得不到回报,甚至会亏损。 需求减少,价格下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的多晶硅订单锐减,对多晶硅的需求明显减少导致价格的大幅下滑。据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介绍,“今年光伏企业的订单寥寥,浙江60家光伏企业中,目前正常生产的仅30家左右,其余一半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或是正在建设过程中。”多晶硅从2008年最高的500美元/公斤,降到目前的每公斤六七十美元,使得中国国内多晶硅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多晶硅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 由于很多企业投资多晶硅其实只是看准暴利而盲目投资,在多晶硅需求锐减及产能急剧扩张之后,很多企业将面临亏损境地。加之多晶硅提纯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厂商手中,中国很多多晶硅企业只是赚取了其中的加工费而已,而且中国的多晶硅生产成本也非常高,国内企业生产1公斤多晶硅的平均成本约为80美元,而国外厂商的成本只有25美元。这给很多企业带来生存压力。 今后伴随着中国国内蜂拥而上的多晶硅项目产能逐步释放,多晶硅价格还会继续下降,竞争也会更惨烈。估计只有几家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才能存活下来。中国多晶硅企业迎来的将是“尸骨累累”的大洗牌。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