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不诚信、不认真,是我们在质量上的“癌症”;质量是名牌的基础,诚信是名牌的保证。
他,是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是在质量管理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
他,是57年来孜孜不倦于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践行者和活动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
不诚信、不认真,是我们在质量上的“癌症”;质量是名牌的基础,诚信是名牌的保证。
他,是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是在质量管理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
他,是57年来孜孜不倦于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践行者和活动家;
他,就是已89岁高龄,仍献身质量事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
《感恩录:我的质量生涯》一书是刘源张院士结合自身近60年的质量管理经历,对中国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的回顾。他娓娓道来、平铺直叙的一桩桩事,让笔者如亲历般真实感受了计划经济的前30年和市场经济的后30年,质量工作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历程。笔者不禁叹服,刘院士为质量事业呕心沥血、忍辱负重、无私奉献,他的人生是当之无愧的“质量人生”。
“质量管理这门学科的本质精神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从1957年刘源张第一次去上海访问工厂起,就带着“美国的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实际”的问题去看,去想,去做。
1956年,从日本、美国学成归国的刘源张在钱学森先生的邀请下,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工作。从此,与中国的质量管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使质量控制(QC)的科学技术在国内传播开来,刘源张于1957年9月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质量控制讲习班。授课期间,他给学员们强调了产品质量不能单纯依靠检验把关,主要还是靠工艺的改进。
1958年,国家发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号召。刘源张认为,质量管理这门学科的本质精神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于是,由他带领的中国第一个质量控制研究组积极行动,率先在纺织、机械、冶金、电子、通信等行业开展质量管理试点。他在北京清河毛纺厂、北京内燃机总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C)实践,深入群众、跟班劳动,传授科学管理,解决质量问题,总结形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经国务院采纳后,在全国推广应用。
1963年,在大连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的一次检查工作会议上,大家讨论总结出“三个三”的检验工作法,即,首件检验、中间检验、最终检验;自检、互检、专检;检验员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是指导员,最后才是检验员。这一工作方法的总结得出,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是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结果,让刘源张很是兴奋。他认为,管理必须科学化,如果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科学管理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三个三”的检验工作法便是精神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我在秦城,想到过,如果从监狱出去,再干质量管理,我要走群众路线。”
——1977年,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劫后余生,刘源张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信念更加坚定。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员工利益,符合员工利益就能成功,否则就难以成功。在“文革”受迫害期间,刘源张仍没有间断对质量工作的思考。他曾想过,如果从监狱出去,再干质量管理,要走群众路线。他回顾,曾经在企业中尝试过的方式,只是以技术干部为对象、以计算正确为要求的专家路线。真正的群众路线,应是全员教育、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实现的是全面质量管理。他认识到,既然要把质量管理调整为全面质量管理,其主张的“Q(质量)、C(成本)、D(交货期)”的全方位质量,就不能只是在一个车间或一个分厂的小圈子里“就事论事”,而是必须放到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里去对待。
刘源张在向国家建议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时,提出要组建质量管理小组,即,QC小组。在1982年起草《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例》时,刘源张特意写上“我国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新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后,他还专门写文章,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质量管理小组固然是创造物质文明的一种组织,其实更是建设精神文明的活动。”
QC小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紧密配合全国经济形势而开展活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得过要求、80年代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90年代国家号召的企业降损、21世纪初的节能减排,都有QC小组活动配合。
1984年,太原钢铁公司开展技术改造,聘请刘源张为技术改造顾问委员。在现场了解了太钢的发展现状后,刘源张强调技术改造必须与管理革新相结合。他认为,新的技术用旧的管理只能两败俱伤。也正是在太钢的质量管理实践中,在刘源张的建议下,班组长作用和班组长培训的必要性,引起了关注。刘源张提出,班组长的职责不全在上岗位干活,而更是根据车间的部署和要求,计划、指挥、协调、管理整个班组的工作,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刘源张建议,企业应该设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理由是,全面质量管理始于对员工的教育,重在科室的协调,行在车间的贯彻,责在企业的最高领导,因此企业需要一个机构能够协助领导抓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在那段时间里,对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工作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对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上的问题、难点、对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提倡质量经营,一来是还质量管理以真面目,二来讲清质量责任在经营者。”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时,刘源张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质量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时,促进两个转变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点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刘源张认为,经营和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说经营,是要多看到市场竞争的一面;说管理,是要多看到现场活动的一面。产权清晰和政企分开是从市场的观点说的,权责明确和管理科学是从现场的观点说的。说经营,就要多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并且在工作中遵循它。说管理,就要多了解生产活动的规律,并在工作中依靠它。
在国民经济日益市场化后,人们呼喊,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应改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了。于是,质量经营成了一个时髦词。刘源张则说,提倡质量经营,一来是还质量管理以真面目,二来讲清质量责任在经营者。企业的法人代表,要负产品质量的全部法律责任和道德谴责。
刘源张在1992年9月举行的“迎接21世纪挑战——中国质量战略”高层研讨会上指出,搞质量战略,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说到质量战略中的政府职能,就是两条:管理好市场,给企业发展一个好环境,给消费者权益一个保护;组织好“产、管、学”的合作,搞好技术、管理、产品的创新。
质量意识是企业搞好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最始和最终的动力与条件。刘源张认为,企业员工有了“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自觉,就会有主动的质量意识,把产品做好。消费者有了“维护权益”的自觉,就会有主动的质量意识,依法投诉伪劣产品的厂家。政府官员有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就会有主动的质量意识,监督企业厉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要使人们有这种自觉,只有教育、宣讲。正面的材料、“反面的教员”都应该广泛利用起来。“高层讲坛”固然很好,但还要许多“低层讲坛”。同时,质量意识应该是一个“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的话题。
“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社会发展方式质量都是一种秩序,这个秩序的维持要靠全社会的诚信。”
——在有年轻同志跑企业推行质量管理的各种方法,辅导体系标准的贯彻后,刘源张则将自己定位为质量方面的社会活动家,宣讲诚信与感恩。
早在1999年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就要求全国企业建立诚信体系。2006年的“质量月”口号,就是“诚信与质量”。然而,多年过去,屡屡发生的不诚信质量事件让刘源张不禁大声疾呼:质量工作者要“讲”!要宣传质量,要弘扬诚信,要为质量鼓与呼、呐与喊。
刘源张说,质量是秩序。孔子借修《春秋》,主张一种秩序。孔子对弟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讲维持秩序。刘源张认为,过程质量也是一种秩序,过程控制就是维持这一秩序的手段。秩序维持好了,产品质量自然会得到保证。但过程中人的作用和影响最大。例如,不合格品当合格品销出去,填写数据时提前编造,这是造成质量事故的根本原因。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保证这一秩序的基础条件,而这都取决于提供者的诚信程度。
不诚信、不认真,是我们在质量上的“癌症”;质量是名牌的基础,诚信是名牌的保证。刘源张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更呼吁,诚信和感恩是企业文化的两大支柱。公司领导和员工彼此诚信、彼此感恩,是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保证。
结语:读完《感恩录:我的质量生涯》,字里行间,笔者感受到一位质量专家心系国家质量、追寻质量管理的人生情怀,感动于质量大师的眼光与远见、执着与追求。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付梓于2011年。近年来,随着国家《质量发展纲要》的颁布和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质量工作不断加强。刘源张院士以耄耋高龄,挚爱质量工作,献身质量事业,又有许多理论、理念、感悟和思考公诸于世,引发越来越多的质量工作者和广大企业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