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与雾霾斗争了多日的浙江百姓,现在都学会了“看天吃饭”。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这个新名词进入了公众视野。
与雾霾斗争了多日的浙江百姓,现在都学会了“看天吃饭”。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这个新名词进入了公众视野。
从上周六开始,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市气象台首次联合发布“杭州市区AQI(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值”。这意味着,市民可以像看天气预报一样,知道第二天的空气质量。
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空气质量预报是如何产生的?AQI预报数据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记者到有关部门进行了实地探访。
走进西湖区杭大路上的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教授级高工洪盛茂正在监控“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上的数据。
这是一张铺开的杭州地图,可在交通、卫星、地形三种形式上随时切换。显示在图上的有6类数据,分别为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O3(臭氧)、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可入肺颗粒物)、CO(一氧化碳)。来自朝晖五区、下沙、滨江、西溪、千岛湖等杭州地区11个监测点的数据,实时传送到这张图上,可以直观感受整座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24小时的不间断监测,才能换来相对准确的预报数据。”洪盛茂介绍,简单地说AQI的预报数值主要来自两方面数据:一是环境部门提供的污染物浓度的实况数据,二是气象部门提供的各类气象条件因素。
“同样数量的污染排放,是加重,还是消解?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会完全不一样。”洪盛茂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好空气和坏空气,就像两个拳击手,每天都在拉锯斗力,谁强大谁占上风。
每天上午9时左右,洪盛茂负责的小组根据环保部门的空气质量日报,将全市污染物实况上传到与市气象台共享的数据平台,它会与风向、风力、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一起,放入一个运算模型,经过2至3小时计算,得出初步结果。
这样的运算模型,基础都是全球通用的,再经过各国学者根据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专家透露,杭州应用的AQI计算模型,来自一所南京高校的研发团队。
“这还只是初步数值。”杭州市气象台副台长杨军介绍,一般在每天下午3时左右,市气象台和环境监测中心站会进行一次会商讨论,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形式简单的,就通过电话,如果遇到复杂状况,双方则通过视频进行面对面远程商讨。
“数据一刻不停在实时变动,天气条件也瞬息万变。甚至,我们还要监测周边城市的污染变化趋势,这些因素都随时会对杭州第二天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洪盛茂说,相比天气预报,空气质量预报更为复杂。
来自气象部门的专家的说法,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制作天气预报,主要考虑自然因素,而空气质量预报,则需要把人为因素也考虑在内。专家说,污染物来源主要分外来和本地两大类:一到冬季,中国北方开始启动人工供暖;为年底前赶工期,本地某排放大户增加生产时间,排污量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对AQI造成影响。
“想要准确掌握污染源信息,目前难度较大。”洪盛茂希望,眼下公众对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度暂时不要苛求,“这是一项全新的领域,我们也在慢慢地摸索”。
不出意外,每天下午4时,杭州市第二天AQI的预报值就正式出炉,相关数据和对公众的健康建议会通过市气象局微博(@杭州市气象局)、市气象局网站(www.hzqx.com)和市环保局网站(www.hzepb.gov.cn)等平台向公众发布。
目前,杭州空气质量预报的内容包括AQI数值范围、首要污染物、污染等级,预报范围覆盖杭州市区。杨军介绍,下一步,预报将扩大到萧山、余杭。有关部门表示,今后还将拓展报纸、电视、广播、短信、移动客户端等更多渠道,使百姓像看天气预报一样,方便地获取空气质量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