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雅昌)启动了名为“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的为在世书画家作品进行鉴证备案服务的工作。
大半年过去后,“现在已经确定与我们合作的书画艺术家有50多位,涉及到的藏家更是成百上千。” 雅昌艺术品鉴定中心总经理王丽告诉记者。
在他们中不乏当代名家,比如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美林等等。
王丽说:“为当代在世的书画艺术家们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系统,让流传在外的他们的优秀作品在这个体系下流传有序,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也是当下急需有人来做的。”
这个“备案”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王丽向记者讲叙了他们所作的第一个鉴证备案的案例。
第一张“寻人启事”
2012年12月,在雅昌“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的官方网站,挂出了这样一则“寻人启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岭南画派存世艺术家的领头代表杨之光将联合雅昌面向全球征集、鉴证、备案自己的毕生所作。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启事上公布出来的杨之光鉴证备案专用邮箱收到了很多藏家发来的署名杨之光的画作图片。
“我们请杨老师对这些图片进行了"初审",除去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确定无疑的假画外,其他都让杨老师进行现场鉴定。”王丽告诉记者。
2013年1月26日和1月27日两天,在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杨之光美术中心,杨之光和技术人员为征集到的作品进行第一次原作现场鉴定。
据王丽介绍,鉴定的现场布置温馨,还不时播放视频和音频,助艺术家回忆创作画作的过程,并对整个鉴定的过程进行了全程的影像记录。
对于如此的精心设计,王丽说:“鉴定不是一个孤立的情景,它取决于一个环境。所以,我们要为艺术家提供一个最有利于鉴定的环境。”
“DNA”不说谎
王丽告诉记者,画作在经过了艺术家本人的主观鉴证后,接下来就进入到了技术备案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他们会在一幅作品上选取四个点,通过光学显微仪器和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谱仪等光学仪器对这幅书画的纸张纤维状态、墨迹的附着和晕染的状态、书画材料的物质成分等微观数据进行采集。
“这些提取得到的数据,我们不但会制作在备案证书上,也会收录在"中国艺术品技术备案数据库系统"中。”王丽说,“因为即使证券纸、防伪的二维码……这些高科技都被用于备案证书的防伪,我们还是担心这幅画在未来流通后,存在证书与画作不匹配的问题。有了这个备案的数据库,到时候,只要新藏家拿着画来到我们这边进行数据比对,不需要再次通过艺术家本人的鉴定,就能知道画是否被掉包了。”
也因为有了如此强大的书画“DNA”库,库外作品与库内同画家的真迹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也能判断出这幅库外作品的真假。
在杨之光作品第一次原作现场鉴定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杨之光仔细查看了44幅通过首轮初审的作品,但其中的一幅在他的再三鉴定下,总觉得“有问题”。
最初,这幅作品的持有人对杨之光的鉴定结果并不信服,认为他也有“看走眼”的可能。但是通过现场对纸张、墨色、印泥的检测,与数据对比分析,这幅画最终被认定确为高仿品。而在强有力的证据下,它的持有人也表示认可这一鉴定的结果。
经过了艺术家本人鉴定、DNA技术备案之后的杨之光作品,最终由雅昌向中国版权协会建议并成立的“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版权工作委员会”进行著作权登记备案,以解决这些作品图片日后的版权问题。
而在走完了上述三个环节的工作之后,集合了各种备案信息的杨之光传世真迹就被集结成册,一本现代版“著录”,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