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1837 发布时间:2011-12-26 QC检测仪器网 |
战略目标锁定“先进”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任命新组建的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美国需要强大的制造业,需要生产更多标有“美国制造”的商品,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将“努力重振美国制造业,为美国工人和就业而战”。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高度重视重振美国制造业,其战略思路并非简单恢复制造业旧日格局,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的关键便在于“先进”二字。
“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的投资额达5亿多美元,投资涉及打造关键国家安全工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研制先进材料所需时间、确立美国在下一代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效率、研发可大幅度缩短产品设计、制造与试验所需时间的新技术等重要领域。这一计划通过先进的信息、生物和纳米等技术,着力推动小型高性能电池、先进复合材料、金属加工、生物制造和替代工程等先进产品的创新。
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下,美国重振制造业也意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这类就业岗位绝对不是简单劳动密集型,而是科技含量高、专业素质强和收入水平高的“好工作”。
实际上,制造业在美国工业中仍占有主导地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美国制造业协会提供的资料称,美国有着世界最大的制造业经济,在全球制造业产品中占21%;美国制造业每年产值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2%;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约为1860万,其中近1200万人,即美国劳动力总数的9%,直接就业于制造业;2009年,每一位在制造业就业的劳动者年平均收入为7.4447万美元,非制造业劳动者年平均收入则为6.3122万美元。如果将美国制造业产值单独核算,它将成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
把“中国制造”当假想敌
奥巴马政府将重振美国制造业作为国策,其竞争假想敌正是中国。近两年来,奥巴马不止一次地说,现在世界上最快的高铁在中国,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在中国,而这些都应该是“美国制造”。
前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是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美国的国民经济政策将影响其应对这些挑战的成效。目前,美国在扩大服务业和农业出口方面尚有空间,但复苏之关键在于提升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一份政策建议中说,美国应制定政策,强化制造业及其就业机会。具体而言,美国应平衡预算,减少企业边际税率,使美国经济拥有一个更有利于创造和制造新产品的环境;鼓励私营部门找出并减少影响美国出口增长的壁垒;与欧盟、日本和跨国公司合作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以在跨国公司与新兴市场公司合作时保护其技术和专利;审慎评估各经济部门的增长潜力;改变H—1B签证政策(美国从1992年开始推动H—1B签证计划,意在方便美国企业到海外市场招募具有特殊专长的外国劳工,所谓特殊专长一般是指研究人员、高科技人才和时装模特儿等。签证到期后,持有人即可申请永久居留权,最终成为美国公民。H—1B签证计划实施以来,约有64万名外籍劳工由此进入美国,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和印度。——编注),对顶住压力、拒绝与中国公司合作的美国公司予以支持,同时提升数学和科学教育;与此同时,美国公司应专注于创新和削减成本,避免给决策者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多路径促制造业发展 随着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的运转,美国在确保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先地位的新一波努力中,进一步确立了官民并举、产学研联手群策群力的发展格局。
“先进制造伙伴”计划面世后,由陶氏化学公司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里威利斯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共同领导的程序委员会成为贯彻落实这一计划的中枢机构。今年10月14日、11月28日、12月5日和12月12日,程序委员会先后在佐治亚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进行一系列调研,就如何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来自高等院校、大制造业公司等相关领域的上千人进行沟通。美国多个州也以产学研联手的模式制定出各自的重振制造业路线图。马萨诸塞州宣布了该州制造业发展路线图,成立了“先进制造协会”。
美国政府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已初显成效。奥巴马执政初期,便决定对汽车业进行救助,已使汽车业增加了14万个就业岗位。从2009年金融危机的最低谷至今,美国制造业已经创造了超过3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的实际货物出口也增长了29%。在全球其他主要国家制造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美国11月份制造业活动一枝独秀,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指数上涨到了52.7%,为6月以来最高点。最新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外包指数”报告认为,由于美元走弱及原本被视作低成本的国家出现工资上涨,美国的制造业竞争力近来有所提升,这一情况是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
通讯员:羽轩转载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