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神八着陆 17项实验项目首次公布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1888 发布时间:2011-11-18 QC检测仪器网 |
在经历了17天的太空之旅,两次与“天宫一号”完美的太空之吻,在地球外遨游了263圈后,神舟八号飞船昨天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平安回到祖国的怀抱。昨天19时3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神舟八号飞船飘然落于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
20时10分左右,搜索人员在主着陆场区找到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宣布,根据着陆场区报告,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已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中国和德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的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空间科学应用领域开展的国际合作。中科院空间应用系统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曲风说,通用生物培养箱要在返回舱着陆后7.5小时内转运到北京实验室,而且越快越好。返回舱内有活物,像线虫、水稻都需要光照和氧气,飞船落地后就断电了,里面原有的运行环境就没有了,光照没有了,产生的氧气就很少了,就容易死,所以说要越快越好。
“类地环境”保障航天员不遇险
“神八”昨天重返地球了,独守太空的天宫一号将默默地等待着明年航天员来到这个太空新家。天宫一号从无人到有人,最显著的差别之一是飞行器里要有适宜的氧气、温度、湿度、压力等,建立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否则,航天员无法只身在太空真空、缺氧、骤冷骤热的险恶环境下生存。昨天,航天员系统的有关专家揭秘在明年航天员入住“天宫”之前,怎样在舱内建立适宜人生活的环境。
呼吸的空气是合成的
氧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航天器里的氧气供应十分重要。但是氧气也不是多多益善,过多过少都会影响航天员健康和飞行器运行。天宫一号配备的是混合空气,有氧气和氮气两种成分。地面空气包含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成分,在人工合成空气时是不需要的。航天器中一般不用纯氧,它有助燃性,一点火花就可导致严重火灾。
“天宫”和飞船对接后,整个组合体的容积大大增加,因此,供氧的时间也会相对延长,好比大房间里空调反应变慢一样。专家赵丕盛介绍,在航天员进入“天宫”之前的几个月,由于无人消耗,氧气只是储存,不往外释放,检测不泄漏就可以。
“天宫”的一大突破是首次验证纯水变氧的技术。据项目负责人吴志强介绍,航天员要对带上去的一箱纯水进行试验,利用电解制氧的技术,使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产氧率可满足半个人的呼吸用氧。
强迫空气流动控制温湿
地球会有风,是因为温度不均匀造成气体密度变化,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而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无论温度如何变,舱内的气体密度都不会变化,无法产生对流,这就需要风机等设备促使空气流动起来。
强迫空气流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气体净化和温湿度控制。研制人员卞强打比方说,这如同空调制冷原理,室内的空气要流动起来,从冷源走一圈出来,才能降温变冷。舱里的净化和温湿度控制也是如此。只有让舱里的空气首先流动起来,经过各种净化装置,才能降温除湿、去除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等。
微生物来自航天员代谢
“天宫”任务首次明确提出了微生物指标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赵丕盛说,微生物有两大危害,一是影响航天员健康,二是会腐蚀航天器里的设备。航天员在密闭的“天宫”要待上10多天,人体代谢是微生物的重要来源。卞强说,他们在地面已经做过试验,把3个人关进了和“天宫”一样大的洁净舱里,进行过滤效果试验,能在一个半小时将舱内洁净度降到了万级以下,比卫星厂房的洁净度要求还要高出十倍。
入住前净化空气
“天宫”在航天员入住前,已经无人运行了好几个月。专家余青霓说,家里关闭门窗几个月,会产生很大气味,更何况是密闭飞行器,舱里的材料和设备会释放有害气体,长期积累在舱里面,有害量值很高。 “天宫”配备了微量有害气体净化装置,综合了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催化氧化等多种净化手段。这个装置在航天员进入“天宫”前15天就开启,提前净化空气。
排汗是致命隐患
人的呼吸、排汗等正常代谢,每天可产生1.8公斤的水汽。这些不起眼的水汽会在飞船的冷舱壁等部位凝上一层霜雾,使电气设备受潮引起短路。
“天宫”带上了专门的冷凝水储箱用于回收这些水汽。这种技术此前就已经应用,但那时是靠航天员手动操作收集,2小时一次,工作量很大。“天宫”采用了电动的方式,定时抽吸,把航天员解放了出来。
通讯员:羽轩转载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