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先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供应商-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宣布“Algacount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科学家领导国际合作建立的全球首个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将极大的满足在我国大范围开展藻类监测工作在“系统性专业藻类分类图谱”和“鉴定分析技术人员培训”方面的迫切需要。
“显微镜检观察技术”是目前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包括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生物定性及定量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显微观察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对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要求非常高。然而,由于近10几年来对藻类监测工作的不够重视,目前中国藻类学基础科研与检测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虽然经国家水利部水文局在全国举办过几次培训班,现有的藻类鉴定分析技术人员和技术手段仍然无法满足我国大范围开展藻类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
“显微镜检观察技术”主要是对有害藻华生物的形态学特征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与专业图谱的比较来进行有害藻华生物的种类判别和统计。为保证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展开工作,我国的藻类监测人员急需能够满足系统性藻类研究需要的藻类分类图谱和专业研究设备!
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响应国家需要,中国研发基地利用其全球研发网络,与已经开展国家藻华监测研究计划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浮游植物专业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历时2年获取了近4000幅华美的专业藻类图片的使用版权,研发出全球首个“Algacount 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并将其整合于受到广泛好评的“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迅数科技建立了涵盖中国常见藻类的11个门、672属、3350种藻类形态数据库,分别涉及: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黄藻门、褐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红藻门、轮藻门。每种藻以中文,拉丁文双命名,辅以真实的显微照片、手绘结构图和详尽的形态文字描述。用户可以用中文名或拉丁文名搜索某个具体的藻类,或按门、属、种的分类学次序进行搜索。用户还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选择某个门,该门下所有属的典型种合成图以队列形式出现,与实际拍摄的未知藻类进行特征对比,即实现快速鉴别藻的种类。尤其适合水生生物鉴定分析技术人员的有效和快速培训。
据迅数科技的科学家介绍:“Algacount 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除了“专家辅助鉴定”功能外的最大特色是根据当前中国“水环境监测规范”和“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规范” 的规定所建立的 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
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包含了中国几乎所有常见的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而且其分类标准和规范符合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淡水藻志》、《中国淡水藻类》和《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等权威藻类分类工具书的分类标准和规范。
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中的淡水藻类图库基本覆盖了中国七大水系、28个重点湖库的常见种属,尤其是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湖泊,如太湖、滇池、巢湖等。建立了全国各地常见水华的藻种图库,如隠藻水华、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硅藻水华、金藻水华、角藻水华等等。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中的海洋藻类图库以中国东海、渤海、黄海、南海常见浮游藻类为主,同时专门建立了中国近海常见赤潮微藻图库。
据悉: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作为首台可以精确到属和种的藻类分类计数仪,继在2009年中国藻类学会30周年庆典大会上获得肯定后,又于2010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年会获邀发表专题技术报告-“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技术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并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太湖水环境监测中心,苏伊士环境-中法水务,法国威立雅水务等大型研究与检测机构已成为首批应用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的荣誉客户。
又讯:2010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刘春朝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刊物《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采用迅数Algacount藻类分析技术进行藻类定量实验的研究成果(《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electrofloccul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with dispersed-air flotation for harvesting microalgae》)。这是迅数科技多年来与国内外重要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取得的又一成就。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