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麦乐鸡"、"霸王门"事件之后,又曝出市场上享誉已久的黑龙江"五常香米",绝大部分竟是"杂牌米 香精"熏蒸出来的。
听说过锦上添花,还真没听过大米添香,日前,一种叫做香米香精的造假"暗器"被暴露在公众面前。更令人吃惊的是,据知情者介绍,大米香精热卖,香米靠"调"已有十几年历史了。
一、香米靠"调"已成潜规则
晶莹剔透的修长外形、芬芳独特的入口滋味,使得"泰国香米"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便迅速脱颖而出。但市场上的泰国香米产地和品牌可谓五花八门。
"泰国香米那么贵,这样做也是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广州某香料公司李经理说道,市面上的泰国香米八成以上都是通过添加香米香精而成。"大家都这么做"李经理显得很坦然,"这东西也没毒,加了对人也没什么害处。再说了,贵的大米好多人也进不起啊。"
1、国家标准:生产大米不许加香精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规定: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2009年,国家卫生部也专门发布公告:大米等粮食生产者不得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香精香料。
2、"香米"纯度无标准
据了解,目前国家对大米的检测并不包括香米纯度检测,由于无相关标准,市场上的香米是否纯天然或加了香精,无法判断。
3、如何鉴别"香米"
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只能从味道和香味来辨别真假香米,纯粹香米香味持久,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米粒放在口中有嚼劲。而假冒香米,用香精添香,香味不持久,打开米袋子没几天香味就散发了,而且这种化学合成的香味闻起来有些发"贼",让人感觉不舒服。
二、什么是"香精"
香料是从带香物质中提取或以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致香物质的总称。据考证,早在我国黄帝神农时代及3500多年前的古埃及就开始香料的使用。尽管香料的历史十分古老,但是它在现代食品、日用化工、轻工、以及制药等领域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香精则是将多种香料(有时含有一定量的溶剂和其它添加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工艺,经人工调配而得到的具有一定香型的香料混合物。
1、香精香料的分离方法
香精香料的组分可以按照其沸点的高低大致分为挥发性组分和非挥发性组分两类。对于香精香料中的挥发性组分,气相色谱(GC)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离手段。气相色谱中最先是用填充柱色谱来分离香气成分,但填充柱的柱效不高,难以满足分析复杂香精样品的要求,现在柱效更高的玻璃毛细柱管柱及石英毛细管柱已经成为香精成分分析的主流柱型。另外,随着毛细管柱外涂层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使用高温达440℃温度的毛细管柱,使可分离对象的沸程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另外,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以其分辨率高、峰容量大(是两根色谱柱各自峰容量的乘积)、灵敏度高(比通常的一维色谱高20~50倍)、分析时间短、定性可靠性强等特点,使得该技术在复杂体系样品如香气、精油等的分离分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香精香料中的非挥发性成分,其主要的分析方法是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8],但由于分离速度慢等缺点,目前一般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来分析难挥发、易热解的香精成分。
2、香精香料的检测方法
每种检测器只对某类物质特别敏感,响应值高,而对另一类物质却不敏感,响应值很低,一般来说,很难利用单一的检测器对未知物进行定性。采用玻璃内衬的不锈钢流路分离器,同时用FID/FPD/NPD测定香料和香味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些含氮和含硫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许多食品的香味起很大作用。如咖啡中的糠基硫醇等微量组分,用常规方法很难分离测定,但用多维检测系统则能很好的得以解决。质谱检测器(MS)与色谱联用技术的应用使香精香料成分研究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GC预分离,MS进行检测分析,通过谱库检索就能给出化合物的可能的结构信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分析完毕。所以GC/MC是目前香精香料分析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手段。由于香精组成十分复杂,MS/MS的应用为复杂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途经。MS/M可以将色谱柱上不能分开的共流物利用时间编程和多通道检测将其完全分开。以飞行时间(TOF)作为质量分析器的MS检测器采用了延迟引出技术和离子反射技术,高速扫描(≥100次/s),分辨率达到20000以上(FWHM),TOF-MS与GC×GC联用对全二维色谱的定性分析很有帮助。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