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检测, 仪器, 测量仪器, 检验仪器, 试验仪器, 力学仪器,( 里氏硬度计), 设备诊断仪器, 无损检测, 检测技术, 检测标准
当天上午,百周年讲堂内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观众席上方悬挂着“为建设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与研究机构而努力奋斗”的横幅。老友新朋热情交流,激动的泪水和欢乐的话语深深感染着每个与会者。九十高龄的西南联大化学系1940级校友武永兴学长由儿子搀扶着、在1944级校友苏勉曾教授的陪同下来到捐款处为母校捐款5000元,并留下了“我了了一个对母校的心愿”的感人话语。
十时许,庆典活动在《薪火化学梦》的歌声中拉开序幕。庆典仪式上,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发表讲话。他强调北大化学的一百年,是饱经磨难的一百年,是锐意进取的一百年,也是海纳百川的一百年。他希望全体北大化学人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北大化学的优良传统,为北大化学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化学学院院长高松院士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做了“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主题发言。高松院长在发言中向参与盛会的校友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导、同行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借助各种图片和数据,高松院长回顾了北大化学学科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精采历史片段,汇报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现状,提出了学科的未来发展目标,并在最后倡议设立“分子科学基金”以促进学科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林蕙青部长助理宣读了刘延东同志的贺信,贺信向北京大学化学学科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鼓励全体师生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撰写了“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题词,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校长周其凤院士也分别为本次庆典题写了“百年精英谱华章,北大化学铸辉煌”和“入化出神”的贺词。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姚建年和国家科学技术部叶玉江等领导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肯定和鼓励化学学院百年卓越成就的同时,也希望北京大学化学学科未来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美国化学会主席Joseph S. Francisco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常务董事Neville Reed博士和日本高分子学会主席Mitsuo Sawamoto教授先后致辞,表达祝贺。国内高校的化学院(系)代表、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希院士和科研院所代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万立骏院士分别回顾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化学所与北大的深厚历史渊源与长期学术合作,期望今后全国化学界同仁一同携手,共创中国化学学科的美好未来。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许国勤教授、中学校长代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佩东也先后致辞。
校友代表、美国加州大学钱煦院士,北大化学学院退休教师苏勉曾教授、在职教师代表来鲁华教授以及学生代表赵晓堃分别发言。他们都为自己是北大化学人而深感荣幸和无比自豪,同时表示要努力工作与学习,群策群力,为北大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副校长岳素兰教授和学院领导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本年度的奖学金和奖教金获得者代表颁发证书。为了感谢校友历年来对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化学学院特意设立并在此次庆典会上颁发了首届 “校友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分别为:北京兴大科学系统公司董事长、1957级校友杨旭清;福莱姆公司总经理、1977级校友刘彤舟;上海展昱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1980级校友杨常青;安捷伦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1983级校友牟一萍;上海明德药业公司董事长、1985级校友李革博士。随后,李革博士代表获奖者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认为母校给予他最关键的教育是学会自信,并倡议校友们继续以各种方式为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会还举行了“分子科学基金”启动仪式。北大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化学学院唐有祺院士、徐光宪院士和高松院士,以及校友李革博士共同按下了“分子科学基金”的启动球。大会主持人、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虎威教授向第一批为基金注资的王仁祥等校友,以及北大先锋科技公司和安徽铜陵化工等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庆典大会结束后,3日下午在化学学院还分别举行了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学术报告会”、“化学发展论坛”、“化学教育论坛”、“校友论坛”和百年院史展览。美国阿克隆大学的程正迪教授,加州大学的Paul S. Weiss教授,芝加哥大学的Robert Haselkorn教授,康奈尔大学的 Jerrold Meinwald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校友等5位国际著名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同时,还与安捷伦科技公司、北京兴大科学系统公司和沃特世公司签署了捐赠和捐款协议,举行了校友捐赠物揭幕仪式。晚上,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化学百年庆典专场音乐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碰撞”。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