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研发经费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参加由科学新闻杂志组织的“崛起的力量——自主创新战略引领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高峰论坛的与会专家认为。
据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等单位发布的《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4%;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了创纪录的1.54%。
然而,在“崛起的力量”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杨柏龄指出,尽管中国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不断攀升,但是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却大幅度增加,从1996年的59%升到2007年的89%。
在此前分管中科院高技术发展和与地方合作的杨柏龄看来,只有企业界才能最终推动自主创新,因为它们对市场的信号最为敏感,也具备把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实践,变成产品的能力。
然而,杨柏龄指出,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建立研发中心的本土企业不足万分之三。大多数企业更多依靠短平快的技术引进,这可以实现产品的快速销售。他举了一个最近参观过的大型纺织企业为例,不但纺织机械和技术都是进口的,就连工厂所有的螺丝钉也来自外国。
但这种方式只能让中国企业在国外巨头后面亦步亦趋,而且同质化、价格战往往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中国的国立研发机构和大学在科研上已经储备了相当实力,国家科研经费也不断增长。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国家预计投入科研经费1761亿元,同比增长了25.6%。
但是杨柏龄并不认为它们可以取代企业。他比喻说,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品上市,需要投入的资源是1:10:100,让科研机构来投入后面的100,是不现实的也会冒无法把握市场趋势的风险,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缺乏产品生产环节必要的工艺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指出,科研项目的投入在加大,但是彼此往往并不衔接。例如,投资数十亿元的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中,很多课题都在研究如何通过调水来解决太湖污染的问题,但却没有一项应用化学技术来解决污染排放的研究。这让相关企业很难通过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据与会专家介绍,由于企业缺乏科研能力,即便是面向产业化的科技项目,其资金投向也要依赖于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判断,而部分机构难免会从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首先考虑本单位如何获取科研经费而不是如何让之通过与企业结合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杨柏龄希望能有一批注重研发的本土企业作为示范,推动更多中国企业发展独立研发能力。他认为华为和中兴等公司的研发力量已经初具规模。
而在化学化工领域,江苏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掌握了自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通过多年努力,圣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橡胶防老化剂供应商,该公司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际,逆势投资10亿元进行产能扩建。1月11日,江苏圣奥的上海研发中心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江苏圣奥的研发副总裁陈新民认为,除了投资研发之外,中国企业一定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该公司曾经耗资2000万美元在美国赢得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限制外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337诉讼,从而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跟。
在本次论坛上,欧阳平凯院士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费维扬院士还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阐述了化工企业创新之道。他们认为,环境与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化学化工企业,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通过发展清洁的和低碳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化工企业不但能为自身发展找到新的模式,也能致力于解决全球重大问题。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