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中美牵手新能源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 |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链接新闻
浏览次数:3222 发布时间:2009-11-27 QC检测仪器网 |
中美两国的能源公司11月17日签署的一份谅解备忘录可以说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最直接的成果之一了。GE能源集团与神华集团17日宣布双方已签署了关于成立合资公司框架协议的谅解备忘录,合资公司将融合GE在气化及清洁发电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神华集团在建设及运营煤气化和燃煤电厂项目方面的丰富经验,为中国提供先进的“清洁煤”技术解决方案。 媒体更是特别注意到在中美两国领导人会谈后,双方联合发表了篇幅长达6400多字的“中美联合声明”,其中有1782个字涉及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并且双方就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方面推出了多项具体合作措施,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两国在转向低碳经济方面的信心。 这1782个字不但释放了一种信号、表明了一种态度、也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合作方可实现共赢。 在能源消费方面,美国和中国有相似的一面,都是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尽管人口不同,但汽车、建筑等对能源消费都非常庞大,面临很大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另一方面,美国和中国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合作方面的互补性也非常强,在电动汽车、建筑能效、煤炭清洁利用三大方面,中国有市场、制造成本优势,美国有技术、产业环境,双方一拍即合。电动汽车、建筑能效、煤炭三大方面,可谓是双方合作最能发挥作用的几大领域。如今牵手合作,只要在制度上、合作要素上组合规范起来,中美新能源合作取得双赢的结果值得期待。 这种值得期待的结果并非是一厢情愿,而是惠及双方的。这次GE和中国合作伙伴签署了系列协议,宣布加强在航空、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重点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系列合作内容包括: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成立航空电子合资企业;和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成立机车柴油发动机合资企业;与中国铁道部达成寻求共同参与全球高速铁路市场竞争,以及和中国神华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扩大煤气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正如GE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说:“这些合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将带来快速增长、推进清洁科技应用和创造高科技工作机会。无论是拓展我们现有的航空、能源、交通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或是技术合作,都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商业发展机会。我们相信这些合作的开展不仅将会保护和促进GE员工的就业,而且将创造许多中国国内基础设施领域的新岗位。” 无疑,快速增长、就业机会、商业发展机会等关键词,是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和中国都希望看到的经济复苏曙光。在联合声明中,双方一致认为,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两国民众提供大量机会。双方在清洁能源、环保方面推出了诸多举措,其中包括在未来5年内各出资一半,合作建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启动中美电动汽车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启动煤炭高效利用技术合作协议、再生能源伙伴关系、中美能源合作项目等。 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16日在中美清洁能源圆桌会议上的呼吁令人难忘:“美中应携手合作,使清洁能源成为推动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也正是因为有共识,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最近1年来两国在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速。特别是此次奥巴马访华期间,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更为务实,合作项目也落实到了具体部门和企业,更具可操作性。 按照美国商务部测算,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届时将达到5550亿美元。中国关注的重点是清洁能源技术。一直以来,中方希望通过进口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来平衡中美贸易,但是美国对华实施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阻碍着合作的进展。而根据此次通过的《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将建立中美能源合作项目――一种政府和产业间的伙伴关系,旨在加强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换个角度说,美国也确实看到了中国555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以技术换市场当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从全球角度看,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并不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国家,但是出于开拓市场的考虑,适当放松技术管制抢占中国市场,不但有助于推动双方深入合作,也是一种互惠的选择。毕竟,今天的世界不再是单边主义的天下,经济全球化就需要多元化,合作就必须是惠及双方或多方。 其实,不论奥巴马的财政刺激计划,还是日本的财政刺激计划,百分之五六十都是跟低碳有关系的,低碳经济对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业都是一种机遇,中国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以清洁煤发电技术为例,该技术能够将碳捕获和封存(CCS)成本降低到普通燃煤电站的一半,将成为未来煤电行业的主流机型,而美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如果和中国的装备制造能力相结合,将会取得最廉价的减排成果。中国的相关装备制造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但能获得订单,重要的是获得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会。 奥巴马带着丰硕的访华成果满载而归。我们在欢呼中美联合公报所带来的利好的同时,更应当迅速抓住机遇,锁定目标,抢占市场。千万别忘了,我们在打开国门迎来合作的同时,也引进了竞争。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