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已开始将塑化剂纳入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对食用油、酒类、蔬菜、水等10大类食品中的塑化剂含量进行专项监测。其中,白酒和食用油是在全省监测,其他食品是小范围抽样。据介绍,塑化剂大多是酯类化合物,使用最普遍的为邻苯二甲酸酯类。
目前我国进行监测的共有18种,常见的主要有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塑化剂在工业上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它主要使聚合物硬度、软化温度和脆化温度下降,而伸长率、曲挠性和柔韧性提高。”河北省疾控中心理化所所长常凤启说:“就是能让硬梆梆的材料变得柔软有弹性,工业生产中容许添加的塑化剂有一百余种,其中有20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可以使用在食品包装材料中。”
常凤启坦言,目前在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是一种“环境荷尔蒙”,若大量摄入,可能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也有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塑化剂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并没有明显影响。有动物实验发现,猴子体内的微量塑化剂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便可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塑化剂DEHP规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每公斤0.025毫克。也就意味着,体重60公斤的人,如果终生每天摄入塑化剂1.5毫克,不会导致健康损害。
“几乎所有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常凤启认为,我们平常接触的食品包装材料、保鲜膜、矿泉水瓶、橡胶、人造革、农用薄膜、电缆等,都含有不同类型的塑化剂。
国内外研究发现,食品中塑化剂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塑化剂被非法添加到食品中,二是从塑料盛装容器、管道或包装材料转移到食品中。“通过研究发现,塑化剂更易溶于酒精与油。”常凤启解释说,酒精和油都是有机溶剂,它们溶解增塑剂的过程相当于萃取,也就加速了塑化剂的析出。
此外,加热也会加速塑料制品中塑化剂的溶出。有些小摊为了显示卫生,经常会在碗上套上一个塑料袋,然后装上食物,这种方法主要是考虑卫生、避免不洁。塑料袋遇热后,加快溶出的塑化剂会渗入食物中,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带来伤害。“日常生活中,尽量科学选用塑料材质的食物容器,或优选不锈钢、玻璃、陶瓷等食物容器。”常凤启建议,保存食物最好少用保鲜膜、塑料袋和耐油纸等包装和盛放食物。
食品安全监测仪器市场前景分析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食品添加剂到农药残留,无不显示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异常严重。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已得到政府全方位的重视。
调查显示,食品安全问题对相关企业和整体行业都有巨大的伤害。食品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同时塑造品牌形象,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意愿正在加强,特别是随着“三聚氰胺”与“瘦肉精”事件的相继爆发。前者让全国最大奶粉企业三鹿倒闭,后者使双汇集团面临数十亿元的损失,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国内食品企业的共识。
与此同时,国家要求企业承担质检主要责任,而对应的企业也有意愿提高安全检测标准,提高企业及行业形象,以避免或者减少受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将控制上游原料控制和检测作为改进重点,在这两个领域都进行大量投资。
当前,我国拥有各级农产品检验检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站、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各类环境监测站等检测机构23000多个,食品加工企业40万以上。研究小组指出,食品企业满足产品检测的仪器购置费用在100万元左右,检测机构的检测仪器的配置费用约在1500万至3000万元。
未来,中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分析仪器潜在市场空间在7450亿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业对应市场4000亿,检测机构对应3450亿,耗品的需求并没有计算在内。中国是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目前拥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40万家以上,在公众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今天,注定了未来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潜在市场将会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