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腐蚀金属电极上进行着至少一对共轭反应。在最简单的情况下,通常进行的是两个电极分反应,其中一个是金属溶解的阳极氧化反应,另一个是去极化剂的阴极还原反应。对于任一金属/介质的时间腐蚀体系,这一对电极分反应总是耦合在一起进行的。这时,金属阳极溶解的氧化反应所释放的电子被去极化剂的还原反应全部消耗,整个附属电极反应实现了电荷平衡。在这种稳定状态下,金属的稳定电极电位就是金属电极上短路腐蚀电池的混合电位,即自腐蚀电位;实现电荷平衡的分反应速度就是该金属的自腐蚀电流密度。 在实践中,可以直接从实验测定腐蚀金属电极的极化曲线,即所谓实验极化曲线。这是一种表现极化曲线,它反映了金属电极电位随外加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通常,把构成金属腐蚀过程的两个电极分反应的电位与电流密度的关系称为理论极化曲线,也称真实极化曲线。实验极化曲线容易直接测得,但要直接测量真实极化曲线目前尚无简单的直接方法,不过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基本行为还是清楚的。分析真实极化曲线与实验极化曲线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腐蚀金属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阳极保护原理是十分重要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