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QC检测仪器网|www.qctester.com
首页: 产品中心: 资讯频道: 展会频道: 市场研究: 供求信息: 新品介绍: 企业名录: 技术文章: 检测机构
专家解答: 学会协会: 行业资料: 电子样本: 期刊书库: 资料下载: English: QC视频: QC杂志: QC访谈: 邮寄现场
注册会员 会员中心
登陆企业
仪器搜索
热门关键字: 量仪量具  无损检测  物理测试  力学测试  材料试验  光学仪器  设备诊断监测  表面处理检测  环境检测  化学分析  实验室仪器  仪表类  超声波探伤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QC访谈  > 路陷曲折,正是弯道超车时 ——访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双全

路陷曲折,正是弯道超车时 ——访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双全

http://www.qctester.com/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0596 发布时间:2016-9-19 QC检测仪器网
 


  大约三年前,我们《QC检测仪器》记者采访了杨双全秘书长,当时就行业形势、技术创新和“走出去”战略,杨秘书长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三年后,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产能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当前的行业发展又面临着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激流险滩当中,我们如何试水过河,涉向彼岸?

怀惴着这些想法和疑虑,QC记者再次走进月坛南街26号,在这个初秋的清早,与杨秘书长一起促膝而坐,展开了话题。

 

QC记者:现在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我看了一些企业公布的半年报,业绩仍然下滑的很厉害。请您说说石油石化行业的情况。

杨秘书长:现在我们行业的形势确实不好过,竞争比较激烈。低油价,造成投资低靡,按照巴克莱银行对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预测,2016年在40美元/桶油价的前提下,将从2015年的6194亿美元(已比2014年下滑了8.84%)下滑到5000亿美元左右,幅度约20%;低油价还使油公司、油服公司和装备制造公司都在压缩开支、减员增效,且业绩下滑严重。如国际4大油服公司2015年的年报显示,除斯伦贝谢实现净收入21.35亿美元外,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威德福的净收入均为亏损,分别为-6.71亿美元、-19.74亿美元和-19.85亿美元,4家企业分别裁员26.32%、23.08%、44.19%和41.77%。国内三大油公司2016年上半年的年报也披露出来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净利润分别是5.3亿元、192.5亿元和-77亿元,分别同比下滑98%、21.3%和152.5%。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的不景气也传递到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2015年,国际石油装备制造业巨头国民油井、通用电气油气、萨伊博姆(Saipem)的净收入也出现亏损,分别为-7.67亿美元、-8.3亿美元和-8.59亿美元,分别裁员26.78%、12.82%和17.89%。

国内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1968家,主营业务收入5430.17亿美元,同比下降2.76%,这是本世纪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利润总额278.83亿美元,同比下降22.86%;117家国有企业下滑幅度更大,主营业务收入1077.4亿元,同比下降16.39%,利润总额-29.72亿元,同比下降181.25%;值得欣慰的是民营企业相对好一些,1630家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9.82亿元,同比上升2.75%,利润总额238.67亿元,同比下降4.24%。

我行业今年1-7月份虽已企稳,但根基不稳。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出现了近十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0.77%),主营业务收入2983.19亿元,同比增长0.89%;利润总额126.49亿元,同比下降19.97%。这一形势能不能稳住还不好说,因此整体形势不算太好。

油公司和油服公司暂且不说,现在制造企业能够保持正增长、有利润的企业极少,主营业务收入降幅在20%以内并有利润的企业也是不错的状态。原因当然是石油石化工业投资的大幅度减少,以三大油公司为例,2015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资本支出分别为2012亿元、1122亿元和665亿元,比2015年分别同比下降31.03%、27.44%和38.60%,2016年预计又分别下降5.07%、10.52%和9.77%。具体地说,中石油和中石化2015年的钻井数分别为9390口和265口,比2014年分别下降23.62%和94.26%;完井数分别为9387口和2545口,比2014年分别下降23.6%和43.08%,这样的下降幅度,对石油钻完井装备及物探、测录试井装备的需求也是萎缩的厉害。2015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仅增长2.84%,建设基本停步,涉及到钢管生产企业,如宝鸡钢管、渤海石油装备等,他们的业绩也是下滑得很厉害。

从出口情况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2015年和2016年前7月的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为642.95亿元和391.84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7.65%和同比增长11.13%;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是:2015年行业58种主要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47.51 亿美元,同比减少4.96%。其中进口59.39亿美元,同比减少14.35%;出口188.12亿美元,同比减少1.56%。油井管受美国“双反”的影响,已基本失去了北美市场,出口形势也不是太好。

现在我们的好多企业明显的就是订单不足、生产任务不足。过去到企业去看,都是两班倒三班倒,任务排得满满的。现在去看,有一班能满负荷工作就算不错了。许多企业想大规模减人,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实现,只好变相减员,员工收入下降不少。现在强调的是“降本增效”,主要是挖掘现有油田的产能,要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整个行业就维持这样一个状况。但如果钻完井数量跟不上,靠吃老本维持目前的油气总产量的话,油公司长远的发展肯定是一个问题;而钻完井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对装备的需求也势必减少。因此无论是油公司和油服公司,还是装备制造公司,都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和凛冽的寒风。

 

QC记者:海油的情况怎么样?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吧?

杨秘书长:海上更不行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本高,在目前的低油价形势下,中海油比中石油和中石化更困难。过去按人均效益计算,中海油是最好的,现在就不行了。2013年巨资收购的尼克森石油公司,现在亏损严重,是一个大负担。现在中海油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渤海油田,三千万吨的油当量;南海区块属于500米以上的深水区,有些是1500米的水深,开采成本较高,尽管有重大油气资源的发现,但现在油价这么低,实现盈利也很难,所以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今年中期业绩下滑得很厉害,处于亏损状态。

 

QC记者:造成国内油气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调之际,国内油价下调幅度并不同步,引发国人很多不满,我想其中必有原委。

杨秘书长:国内原油成本高主要是受我国油藏的地质构造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石油产量的70%仍来自以东部为主的老油田,其剩余可采储量虽然可观,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总体已进入“双高”(高采出程度、高含水)开发阶段,开采成本日益提高,处于递减阶段。西部油气田虽获得了一些重大发现,且产量处于上升阶段,但“三高”(高温、高压、高含硫)井、深井、低产井比较多,开发难度比较大。如塔里木盆地油气埋藏多为5000米到8000米的深井和超深井,单井开发投资超过1亿元甚至2亿多元。再有,我国在物探和水下设备及高端装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设备需要进口,也加大了开发成本。这些都导致国内油气开采成本居高不下。

 

QC记者:这轮下滑中,管道国企的业绩是不是比民企滑落得更厉害?

杨秘书长:那肯定是,他们大部分的任务来源是三大油公司等内部的管道建设任务,如中石油的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及“十三五”规划的四、五线项目,陕京一、二、三线项目,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境内段、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中卫—贵阳天然气联络线、锦州—郑州成品油管道、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等项目,中石化的川气东送管道、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新粤浙天然气管道等项目,中海油煤制气管道、及沿海天然气管道项目等。中石油系统的宝鸡钢管和渤海石油装备基本包揽了中石油系统的大型长输管线的建设,中石化系统的沙市钢管厂等主要承担中石化系统的管道建设任务。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国管道加工的最高水平,可生产管径2200毫米以下、壁厚6~32毫米、符合API 要求、材质为X70~X100的石油输送钢管,并有钢管内涂层、钢管外防腐等成熟技术和装备。

目前我国拥有焊接钢管机组400多套,其中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机组36套,年产能约600万吨;管径325~660毫米高频电阻焊管机组60套,产能约960万吨;螺旋埋弧焊管机组约300套,产能约800万吨。目前国内大型油气输送管生产企业70多家,油气输送管年产能近1000万吨。国有钢管企业是国内大口径油气管道建设的主力军,在目前国内市场萧条的情况下(从国家改革的角度上讲,油气储运领域将按照网运分开的既定思路,逐步推动管道业务分离分立,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独立的管网公司。但到底怎么改?什么时候成立独立的管网公司?现在还迟迟没有消息,这也是造成管道建设投入低增长甚至下滑的一个原因),管道国企的日子肯定是很难过的。在前一轮的管道建设热潮中,培育了一批胜利钢管、珠江钢管等大型民营管道加工企业,由于他们从三大油的重点大型管道建设项目中得到的任务不多,提高了他们的国内外市场化竞争能力和优势,因此在此轮低潮中,日子要比管道国企相对好一些。

 

QC记者:国企象奶妈怀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受到加倍呵护,这对民企不公平,也有违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之嫌,以后需要改变。

杨秘书长:这是历史造成的,也是中国特色。油气是重大的国计民生项目,进行垄断经营也不止中国一家。三大油公司除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外,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2015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的用工规模分别为151.8万人、84.5万人、11万人和13.5万人,解决了大量的人口就业问题。现在形势不好时,国外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可以大幅度裁员,但国内的油公司就做不到,不能把包袱全丢给社会,其中还涉及到油田职工的子弟。那怎么办?从机关到一线员工降薪就成为一种主要选择,有的薪金下降幅度还很大,工作不饱和就轮班干,奖金自然没有了。民营企业就不一样了,效益不好时的选择余地大多了,说裁员就裁员了,地方政府也不顾了。

  国际上油公司、油服公司、装备制造公司之间虽有部分重叠和交叉,但分工是比较明确的,因此他们的效率、竞争能力和规模在各自的行业内都是比较突出的,诞生了许多百年老店,有底蕴、有技术、有品牌、有文化。而中国企业重叠交叉的较多,专业化运作不强。如油公司大多既是油公司、又是油服公司,还是装备制造公司,不可能采购到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机构和人员臃肿、决策效率低,旗下的油服公司和装备制造企业与相应的民营企业相比,在资源、政策、融资、任务来源、技术底蕴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民企的机制灵活,资产和利润是老板和股东的,执行力强、调头快、效率高、能挖到高端人才、承担社会责任小。因此中国的油服、特别是装备制造公司与国际知名公司差距很大。按照2014年数据,世界最大的油服公司——斯伦贝谢总收入485.8亿美元,净收入55.06亿美元,国内最大的油服——中石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营业收入944.8亿元,利润12.3亿元,收入和利润差距分别为3.2倍和27.8倍;世界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国民油井和国内最大企业海油工程相比,收入分别是214.4亿美元和220.3亿元,相差6.1倍,利润分别为25.1亿美元和42.7亿元,相差3.7倍。保护只能保护落后,只有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造就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从这点上讲,民营企业虽然遇到不公平竞争问题,但他们中的优秀企业的发展情况要好于国有企业。

有报道说油气国企的改革,国家将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重点加强对国有资本布局的监管,引导企业突出主业;成立资本运营公司,上市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内部的专业化重组,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将逐步剥离。国企到底怎么改、何时改、改革的效果怎么样,大家都在期待着。

从民营企业角度上说,现行体制还要进行改革,在竞争环境、政策支持、融资信贷等方面要公平一点。从比较经济学上讲,每个个体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我们寻求的是好的一面最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和竞争环境也是这样。

 

QC记者:您是行业专家了,您觉得当前形势下,企业应该采取什么做法稳住阵脚?

杨秘书长:有文章说,在目前原油、成品油、天然气供大于求,油价、气价下跌的“三大两跌”总趋势下,国际石油公司普遍采取控投资、控风险、控成本、控人员和控大事故发生,保上游投资、保现金流、保科技创新和保股东分红的“五控四保”措施。具体来讲有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降本增效”是关键,这里面有许多文章可做。在目前低油价的一段时间内,要尽可能多地压低成本。据BP《2016世界能源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43.6189亿吨和3.5386万亿方,同比增长3.2%和2.2%;消费量分别为43.3134亿吨和3.4686万亿方,同比增长1.9%和1.7%。有一个有趣的现象,2015年与2014年相比,布伦特油价平均下降了47.06%,美国亨利港气价平均下降了40.11%,投资下降了8.8%,但全球油气产销量都没有下降,仍保持小幅增长,为什么?按照常规,投入下降,产出也应该降啊。其实这本身就是“降本增效”措施的结果。

第二,新技术的采用降低了开发成本。为了适应低油价,渡过目前的难关,能够降本增效的一批新技术被广泛采用,大大降低了油气开发的成本。美国页岩油平均生产成本从60美元一桶降到了40美元一桶。所以当前的形势也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一种外部条件,逼着企业去做,不做你就只能等死。

第三,引智借脑、企业兼并、抱团取暖、优势互补。2014年11月,哈里伯顿宣布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贝克休斯,总交易额为346亿美元,因都是陷入巨额亏损的油服公司间的兼并,易造成垄断,未得到美国等的批准,2016年5月宣布收购交易终止。但交易成功的有很多:如2013年4月,通用电气油气公司宣布以33亿美元成功收购世界最大采油设备制造商拉夫金公司;2014年11月,荷兰皇家壳牌宣布以470亿英镑(约70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2015年12月,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宣布合并,成为一家市值约1,300亿美元的化学业巨头;2016年5月,油服巨头德西尼布和水下设备生产商富美实宣布合并,市值约130亿美元。特别是2015年8月,油服巨头斯伦贝谢宣布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油田设备制造巨头卡麦龙,并购总规模148亿美元。这是一个服务与制造业务互补、强强兼并、有效降低成本、利益最大化的成功案例,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从国内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来讲,前些年中石油大手笔整合,形成5+1制造板块,中石化近两年对油服和装备制造板块成功整合为中石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及旗下的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公司,但其他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就很少了。三大油公司的海外并购也有特点,前几年效益好时大肆收购了一批,现在没动静了,效益不好了,也不敢收购了。中海油2013年151亿美元收购的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现在变成了中海油的巨大包袱。

但我认为,现在是我行业开展引智借脑、并购重组、弯道超车、优势互补的好时机。在减员潮和倒闭潮来临之时,通过对国内外有顶尖技术、有品牌、有专攻的小企业进行收购,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品牌附加值;通过借国际知名公司的裁员降薪之机,引智借脑,挖一些高端人才或团队过来,为我所用,既能实现技术的突破,又能丰富自己的业绩,具备项目投标的资格和能力,缩短高端产品自主化进程。

比如,上海有一家美钻能源科技的企业,主要做水下采油树、水下连接器、水下控制系统等产品,很少申请过国家的科技资金扶持,但却填补了国产化水下采油树应用的空白,产品的价格只有国外的一半多,打击了某些国外知名公司对国内用户爱买不买、不买也得买的嚣张气焰。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有一支国际化技术水平和视野的领导和团队。他们曾在国际知名公司从事过多年的水下采油树产品开发设计,所设计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甚至全球首台水下采油树也是美钻创办人开发设计的。他们回到国内后创办了美钻公司,又高薪聘请了国外高端人才,在没有得到国家一分钱科研攻关经费的支持下,公司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世界少有、国内空白、系统完整的装备制造研发PR2性能实验中心和深海水下生产系统测试中心,全力投入推动海洋能源开发水下系统核心装备的研发技术,以及利用水下金属密封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发展城市储气库建设系统装备及工程业务。

整体上讲,我国的石油钻采装备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业,但在部分高端装备,特别是物探和水下钻采装备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空白。通过引智借脑、并购重组等方式,能够迅速地与国外先进技术靠拢。过去我们通过技贸结合、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二流技术,实现了行业的腾飞,但现在要再通过合资等形式,去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最先进的一流技术就很难了,人家是不会把看家的家伙拿来跟你合作的,除非企业被我们收购,或者一些高端人才被我合理合法地使用。高端的技术和产品只有自主化了,他们的价格才会降下来,垄断利润才会被打破,我们的企业才能在世界强林中抬起头来,树立品牌,获取高附加值。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现在国内产能过剩,油价这么低,正好也是走出去的一个好机会,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也为我们提高了巨大的机会。全球油气有两大生产带,总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三:一是中东-前苏联地区,约占全球的43.9%,其中中东占26%;二是北美-中南美地区,约占全球的31.3%,其中北美占24%。有三大消费带,总量也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多:一是亚太地区,约占全球的28.6%,其中中国占9.9%;二是北美地区,占全球25.7%,其中美国占21%;三是欧洲和欧亚地区,占23.6%,其中俄罗斯占6.6%。

因为油价低,就逼迫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去采购一些性价比高的石油装备,过去他们有钱时可以不计成本地采购大品牌、质量好、安全可靠、价格昂贵的产品,现在油价低了,为了压缩成本,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就成为主要选择。我国的石油石化装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产业链非常完整,拥有部分国际一流的技术和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具有高性价比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体系,有东营、建湖等十多个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我们有许多企业已经在国外建立了合资厂、组装厂、分公司、办事处、备品备件中心和维修中心,具备了一些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能力、企业和品牌,再加上政府的强势引导及金融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见世面,石油装备制造业一定能够稳住阵脚,获得再一次发展的机会。

 

QC记者:不久前,我参加了特检院的一个承压设备不停机电磁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的发布会,得知有许多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应用在石油石化行业,为保证油气生产和安全输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咱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秘书长: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我们行业用得很多了,从上游的物探、钻完井、录井测井试井,到采油采气、油气集输,再到下游的石油化工,都有大范围的应用,带动的市场作用是很大的。正在审议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中,仪器仪表被列为装备制造行业的九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要在控制系统、测量仪表、传感器和科学仪器等方面得到扶持和发展。我行业目前使用的检测仪器进口的不少,国内生产的也有一些。在管道集输在线监测、检验、维护等方面,包括海底管道机器人、水下焊接和维护,这些都已经开始在做了。还有些检测设备可以检测管道掩埋地下的安全运行,包括爆裂、有被盗等问题,在不影响油气正常输送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检测。

目前我们的油气输送管道有近12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也有6.5万公里,而且很多老旧管道都到了高危期、维护期,需要进行更换,所以管道在线监测、检验、维护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2015年三大油公司海外权益油产量1.38亿吨,海外营运管道里程约1.5万公里,既要建设油气管道,还要对已有管道进行检测和维护。我们有一些企业已掌握了先进的管道在线修复、监测技术,已走出国门,在国外承包了许多工程。

国内现在的油气田中,长庆油田已超过大庆油田排在第一,2015年油当量5466万吨。长庆油田主要以气为主,天然气产量374.6亿方,原油产量2481万吨。它单井产量低,油井数量多,消耗的材料和设备自然就多,我们很多油田也是这个情况。不像一些中东国家,油气埋层浅、单井产量高,对石油耗材和装备的需求不是太多。

开采油气需要打井,打井需要大量的钢材,我国每年石油管消耗量约500万吨,耗资达400亿元。石油管包括油井管和油气输送管,材料以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为主。一般来讲,每钻进1米,需消耗油井管55至62公斤,其中套管40公斤左右,油管15公斤左右,钻杆3公斤左右,钻铤0.5公斤左右。油管套管长时间埋在地下,受到腐蚀,结腊等情况影响很严重的,损耗也很大的,如果能在检测,尤其是在线检测、维护上,能有一个技术突破,那效益是很大的。我曾在北京看过一家企业,他就是通过超声波振动,把附着在油井管内的结腊、积垢直接除掉,不必把它们从油井里取出来进行修复,这样一能节约成本,二能提高效益。所以这种类似的在线的监测、检验、修复技术,在当前低油价下,应该是有需求和生命力的。

“中国制造2025”强调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所以智能化的设备远远不会过时,仪器仪表实际就是装备智能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工具,这方面与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高端的钻完井工具和控制系统、物探设备、录井设备、测井设备等,仪器仪表是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些产品看视是一个普通钢管一般,但价格却贵的很,有些上千万元,它的利润也很好,这些东西能够开发出来,还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为什么世界四大油服公司,哈里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和威德福的主营收入那么高,利润也高?他们的拿手本领之一就是用这些独有的、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和工具,可以高效地做好油田技术服务。这些东西过去都是不卖给中国的,只做服务,不卖工具,现在稍微放松了一些。假如中国产品有几项,不用说全部能达到他的那个程度,那我们企业就上去了。所以检测这一块,市场空间非常大,看怎么引领,怎么扶持,怎么努力。

 

QC记者:您的话说得太好了,我一定把您的话传递给我们检测仪器行业的同仁们,让大家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发展和壮大我们的民族仪器产业,为包括石油石化行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大发展助力!大家知道,咱们的石油装备在国际上做得不错,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未来有哪些发展前景,您给介绍一下,让大家参考和学习。

杨秘书长:中低端装备我们做得不错,产业链也非常完整,石油上要用到的设备,基本上在中国都能找到。向高端发展现在受到一些瓶颈的制约,一个是技术,这是最核心的东西,好多的专利,国外的公司他都已经申请了,关键技术我们好多还没摸透,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这方面的投入还是少了一些。过去我们习惯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现在看,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足,表现在专利方面是发明专利不多。我们行业企业如果能够象华为、格力那样有那么多的专利和创新的话,发展的空间和后劲是很大的。

还一个在共性技术开发方面有浪费,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下可能也无法克服的问题。实际上有许多基础性的共性技术的研发,也包括质量检测这一块,地方政府是有可能集中经费、人员和设备,统一组织实施的,可以避免大家都花钱搞差不多的东西,造成资源的浪费。当然,在市场的机制下,企业间就是一种竞争者的关系,除非产品和技术有互补性,否则要合作会很难,因此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从政府角度来讲,要提高支持经费的利用效能,要鼓励和创建区域性的公共技术研发和共享平台。现在国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是很低的,许多国家科研经费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很多企业从政府得到了很多支持费用,但得到用户青睐的产品却不多;有些企业没有或很少从政府要到费用,却能做出一些大成果。还有一个公共检验测试平台建设的问题,我曾经跟许多政府部门反映过,利用深水报废井口,在安全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国家投入为主,建设一个水下装备检验测试平台的问题。这样做得好处是,可以部分替代“海试”,让我们的水下装备通过现场的测试和考验,让用户降低首台套设备带来的产品质量、可靠安全、领导责任追究等风险,促进自主化先进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从我们行业发展角度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第一个是天然气装备,包括煤层气、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油气装备。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3.72%,石油为18.57%。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比重仅为5.89%,而世界平均为23.85%,其中经合组织和非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为26.51%和21.93%,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第二个是海洋油气装备,我国海洋油气资源量非常丰富,比之更丰富的还有水合物,尽管油价低下海洋油气开发受到一定制约,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枯竭和开发成本的加大,海洋油气尤其是深海油气的开发将会越来越大。第三个是智能化的装备,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中也包括智能化的检测检验设备。第四个是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包括绿色制造这一块,也是很有前景的一个产业,整体就这么一个情况。

 

QC记者:现在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象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您觉得它们会不会对传统能源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呢?

杨秘书长:短期冲击不会太大,长期来看,一旦新能源的能量的储存和转化技术瓶颈突破以后,一定会有严重的冲击。现在电动汽车,整个一个底盘下全是电池,如果能压缩到十分之一,或一两块蓄电池的体积,或者说一块蓄电池大小的电池续航能力能够达到一两百公里,那么燃油车就没有比较优势了。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不用上网,马上可就地高效存储,夜晚的富裕电力也能高效存储起来,那成本比油可会低多了,还不污染环境,原油的应用领域将会窄了很多。若能使热能像电一样实现高效传输,那能源的利用效率将会高很多,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将会极大地减少。但现在这些瓶颈制约得很厉害,所以现在是不到万不得已,选择买新能源汽车的人不会很多。

但发展新能源肯定是以后的主要方向,天然气也是其中之一。天然气既是一种洁净能源,又是一种优质的化工原料,它的发展前景肯定好于原油。(高屹/文)

 相关信息

意见箱:
       
如果您对我们的稿件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发送意见至qctester@126.com(注明网络部:建议或意见),或拨打电话:010-64385345转网络部;如果您的建设或意见被采纳,您将会收到我们送出的一份意见的惊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版权属于QC检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②来源未填写“QC检测仪器网”之内容,均由会员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连带责任。如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相关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市场研究 行业资料 技术讲座
展会知识 战略合作 技术标准
展会资讯 更多 
展讯 | PolyWorks Sha
工业立市、制造强市,2024 成都工
CISILE 2024“自主创新金奖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调研组一行莅临科电仪
5月15日开幕!2024 广州国际汽
变局博弈,精进致远!ITES深圳工业
9月3-6日,2024年中国机电产品
新能源行业降本压力大!规模化生产得从
市场需求强劲, 5月立嘉工业自动化与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 数智
矩阵
行业资讯 更多 
办好科技节,为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奥林巴斯N600主机远程通讯的实践应
市场活动 | PolyWorks S
PolyWorks|Inspecto
案例分析 | 德朗DLU22A低频超
案例 | O’Fallon铸造使用P
【一期一遇】携手鼎泰,ARTUS 1
功能更强大,操作更轻松!LEXT O
新品发布 | A36探头强悍登场,助
捷克造币厂使用Vanta™
颠覆性突破!德朗6mm电动光学变焦内
重庆日联科技荣登“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
热销仪器
检测仪器 检验仪器 测量仪器 测试仪器 无损检测 无损探伤 材料检测 材料试验 检测材料 几何量仪器
邮箱:(E-mail)QCtester#126.com   京ICP备12009517号-5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4614
北京考斯泰仪器信息有限公司   电  话:(Tel)010-58440895 /   
Copyright © 2009 QCtester.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Sitemap QC检测仪器网 版权所有
检测仪器备案信息  检测仪器行业  测量仪器  检测网